李秀宁没了,那就真没了。
至于说李元吉为何会觉得苇泽关的情形恐怕比苏定方书信里描述的还严峻,也是时间的原因。
从苏定方派人把信送到长安,在到李秀宁从长安赶到苇泽关,这中间的路程最少最少也要十天。
十天的时间,足以让李仲文和突厥人做很多事,也足以让李仲文和突厥人改变苇泽关的现状,所以不得不防。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元吉决定在不影响李秀宁决断的情况下,给苏定方下令,让苏定方多做一手准备,在以保护李秀宁的性命为第一准则的情况下,配合李秀宁去解决苇泽关的麻烦,帮助李秀宁重新执掌苇泽关的权柄。
李元吉写好了信,用火漆封上,又装进了一个特制的信筒里,快速的派人送了出去。
剩下的就是等消息了。
……
往后几日,李元吉也什么事,就在屋子里翻阅起了从李渊那里讨要来的书画、字帖。
东西是他骗来的,自然要装一装样子给李渊看。
要是连样子都不装的话,那下一次想从李渊手里骗东西可就难了。
这是一条可以持之以恒的开拓下去的财路,所以必须得做好一些基本功。
李元吉这不翻不要紧,一翻着实被惊的不轻。
李渊给的书画、字帖中,不仅充满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名家的名作,还有许多后世已经失传了的珍品。
后世人能了解到的或许只有一个名字,又或许连一个名字也不一定能了解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加珍贵的竹简、铜简,以及碑文拓本。
其中李元吉个人认为最珍贵的,应该是半卷阴刻的篆书竹简,以及两片篆书书写的简叶。
一个上面没有署名,一个上面只有署名。
没署名的是半卷阴刻的篆书竹简,在宫里藏书局的官吏们给的附册上写着‘秦王政’之类的字眼。
附册上还写着竹简的来历,以及竹简上的内容。
李元吉大致看了一眼就知道了,竹简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所刻,是他送给一位叫殳的臣子的慰问书。
内容很官方,就是皇帝给镇守在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老臣的慰问书,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内容。
这种慰问书李渊也经常写,一般都是中书舍人草拟好内容,李渊照抄一遍,然后再发出去。
想来嬴政的这份慰问书,也是这么来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李渊是用笔照抄,他是用刀照刻。
但即便如此,它依然珍贵。
因为它是嬴政亲手刻的,在没有发掘始皇陵,没有发现嬴政其他刻迹的情况下,它算得上是嬴政唯一的一卷真迹。
无论是在后世,还是在大唐,价值都不可估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元吉才认为它是一众书画、字帖中最珍贵的之一。
另外两片简叶,之所以能跟它比肩,也是因为上面写着两个锋芒毕露的字。
是一个名字。
一个影响深远,且同样大名鼎鼎的名字。
刘彻!
藏书局的官吏们在附册上写着‘汉,武帝,少年时所书’。
也就是说,藏书局的官吏们已经断定了这是汉武帝刘彻的真迹。
之所以断定是刘彻少年时所书,是因为刘彻中年、老年的时候,根本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不用用自己的名字去告诉别人他是谁。
就像是李渊一样,在登基称帝以后,已经没必要在任何文书、旨意、信件中告诉别人他是谁了。
一个‘朕’字足矣。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字不够分量,那李渊会毫不犹豫的再写一个‘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