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披甲兵的能力标准。不过至少也是满清国的重要战力补充,优良的炮灰。
比如与满清国关系最紧密的科尔沁诸部,就有牛录448个,旗丁二万二千多人,内披甲兵人数六千五百多。
外藩蒙古,有牛录384个,旗丁一万九千多人,披甲兵人数五千四百多。
这二者加起来,披甲兵人数就达到一万一千多,就算每次清国征战他们出兵一半,也有旗丁两万,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扎萨克蒙古的漠北各部,喀尔喀、土谢图等部落,他们人丁不等,但披甲兵总数加起来也有八千。他们如若出兵助战,数量也非常可观。
然现在除了铁杆的科尔沁,余者大半脱离清国统治了。漠北的外扎萨克蒙古,漠南的归化城土默特归顺了王斗。连临近王斗势力的土默特左右翼二旗、喀喇沁各部都有些不稳。
甚至当时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俄木布楚虎尔,善巴还打算不告而别,私议跑去投奔王斗,被警惕的多尔衮擒获后处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扎萨克。
不过外藩蒙古不稳已是事实,多尔衮很清楚的获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斗眉来眼去,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不知道。
事后多尔衮通过各种抬旗,余丁补足的方式,补足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数,还重建了汉八旗等。然多尔衮知道,他们八旗的核心战力,已经比不过锦州大战前了。
好在只要不对上王斗的靖边军,八旗战力在此时东亚还是顶尖的,从他们势如破竹的攻掠朝鲜、日本也证明这一点。
而且多尔衮又建了八旗朝鲜,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数一万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万二千。
虽然多尔衮认为这些朝鲜人,日本人战力难以保证,如八旗日本,只有内中的武士才能达到披甲兵标准,大多还是层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鲜人战力更低了。
不过他们内中的铁炮手还是不错的,他们足轻的“枪衾”战术也有可取之处。
那些朝鲜人弓箭手也不错,他们的箭速飞快,在轻箭的效率输出上甚至超过蒙古人。
最重要的,这些人壮大了旗丁人数,现满、蒙、汉、朝、日四十旗,兵额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
此次国战,关系到清国能否进取中原,甚至国运存亡,所以满清可谓倾国而出。
满、蒙、汉、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万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汉八旗三万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鲜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满八旗六万二千旗丁,亦出丁六万人,只余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别处城堡村寨,更只有余丁与妇孺守城。
同时多尔衮还传谕自己铁杆科尔沁部,让他们出动旗丁二万人,内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藩蒙古敖汉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们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数的三分之二,共约有旗丁一万,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国共出动旗丁战兵约十八万人。
此外还有七万包衣阿哈随军,推运粮草辎重,搬理缴获,处理杂事等。
这也是必要的,如有缴获,难道还让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车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让他们自己制作盾车,挑土填壕?
此时八旗大多驻防盛京周边,又实行兵民一体制,军械粮草也大多自备,征集令下达后,他们汇集飞快。特别那些满蒙旗丁,更几乎家家都有马骡,集结速度更快。
只有外藩蒙古各部动作会慢些,他们也将陆续在营州、山海关等处汇齐。
还有随军的包衣阿哈们,也会慢慢汇集,在户部承政英额尔岱的统领下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