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凉州 第一百一十章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1 / 3)

汉末小粮官 大饺子 3327 字 2022-06-08

汉建安七年(伪帝延康元年)十月十五,随着新科进士们相继进入雒阳朝廷各个部门,因科举而带来的雒阳人口拥挤问题也逐渐减缓。

和去岁一样,大量没有中举的考生在简单的考试后进入太学研修,但也有一些考生被所谓的新学吸引,决定前往偃师折冲府,看看所谓的新学院到底在教什么学问。

最终太学再次增加了五千多名学生,而新学院也招收到千人。

那七百五十三名举人也大多留了下来,他们被霸府长史王垕征为劝学官。

何为劝学官?

王垕给这些举人的描述是这样的:“你们虽只是俸禄百石的小官,还将深入司隶各个县乡,在穷苦之教导那些孩子学问。但想一想,你们可是朝廷命官,还是举人之身,当百姓会何等的尊敬你们。而待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弟子高中状元之时,你们又会感到多么的荣光?

“再说这个职位也只是暂时的,每年朝廷都会考核你们一年来劝学的成绩,学生最多、成绩最好的一批人将获得升官的资格,说不定过上几年,那些进士都没有你们官职高了呢。”

这个时代的人可没见过画大饼这一招,一个个接连中招。

尤其这些举人中排名靠前者还被授予了掌管县学的劝学官职务,级别可是比两百石的!

只有一个徐州举人因为家中老母年迈没有留下来,不过看他离开时满眼泪水的样子,仿佛好像吃了多大的亏一般。

老师有了,校舍也得准备好。

王垕大手一挥,从偃师折冲府征兵三千,以百人将为首,分三十组,要在半年之内在司隶建立乡学(小学)三百所,县学(中学)三十所。

所有学校都是标准的前后院结构,前院教学,后院为劝学官居住和办公之,各种生活、办公装备都要齐备。县学还要备有孩子住宿的宿舍。

然后王垕一纸诏书,强制要求大汉(其实只有司隶)所有年龄十二岁以下,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要进入乡学中学习学问。每日至少学习半,上五休一,遇到节假日另有假期。

再自愿筛选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通晓文法的孩子进入县学学习,同样上五休一,节假日另有假期,但却改为全制学习。

乡学毕业后将再次依据自愿的原则筛选其中的读书种子入县学学习。

县学学子毕业后将获得一份来自所属县衙的工作,虽然一般只是小吏,但对屁民来说还是难得的阶级跨越。而那些学习成绩极好者还将获得太学和新学院的推荐信,得到进入大汉最高学府研修的机会。

另外小孩子入乡学学习每月需要献上粮食一斗,但相应家中只要有孩童上学,便可以免除一定的赋税,总体而言并没有增加百姓的生存成本。

县学由于建立在县城,属于全日制住宿学校,费用就高了很多。为了避免发生家贫无法供应孩子上学费用的问题,朝廷还颁布了相应的助学贷款制度,比坊间高利贷要便宜很多,但需要政府层层审批才能下发。同时各个县学也将适当用的以工代费减免学生的学费。

这一切制度都是王垕和荀彧、陈群等人商议出来的,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荀彧等人的极大赞许。

不过王垕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受限于汉末百姓的成见和习惯,暂时还无法为女孩基础教育。同时孩子去上学了,贫民百姓家中劳动力就会减少,肯定有很多人不愿让孩子去学校,这也需要一点点去想办法。

另外建立如此的多的学校需要朝廷大量财政支撑,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是很需要勇气的。

但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事情开始做了,总会越来越好的。

就在王垕憧憬大汉遍都是学院,百姓识字率一路高升的美景中时,一只往返于并州、凉州的商队悄悄路过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