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2 / 2)

从拳徒开始 沛中歌 2734 字 2022-05-04

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形意拳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王文源看到此处,按照上述说法开始演练,刚开始王文源无论怎么发力都感觉不到,无法王文源只好重点练习劈拳,一边观摩一边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张静突然停下发现王文源没有跟上来,王昊停下来看向张静,“张师妹怎么了?”“王文源还像没有跟上来?我回去找他”张静转身就往回走,“我跟你一起去”王昊跟上,两人刚过转角就听到有人练功的声音,两人寻着声音前往。这时就看到王文源正在郭云深论形意拳的位置练习劈拳,王昊刚要出声就被张静制止了,这时又有几人寻着声音找了过来,其中一人想要出声制止王文源,被同伴制止了,众人看王文源练的劈拳感觉熟悉又感觉哪里不对,说不上来的感觉。听到声音过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静悄悄的没有人发出声音,刚开始还只是年轻人围观的居多,渐渐的围观的人变成了中年人居多,都惊讶的看着王文源。此时的王文源,按照上面的说法,越大越顺,已经开始不再局限劈拳,开始练习崩拳,不断的变化,劲力在明劲和暗劲之间不停的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