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锅端的新政(3 / 5)

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启发,明末宫廷这个破天荒的宫女谋杀皇帝的大案,虽然未遂,可肯定给朝廷上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正直无私的官员看到的自然是大逆不道,当然会有一小部分人看到了某种突破性的希望,而郑贵妃就是那种爱耍手腕的聪明人。

自己儿子与皇位擦肩而过,心里不平衡,看不上眼的朱常洛上位,罢矿监,税监,宫里的利益受损,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于是收买也好,要挟也好,总之买通了太医院,没病当有病,小病大治,史载太医院太监崔文升进“通利药”,实则就是大黄泻药,迅速搞死了朱常洛。

可惜百官并未推举福王继位,而是直接抢了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做皇帝,让郑贵妃如意算盘落空,朱由校十六岁继位,爱饮什么仙露饮,这就给内廷太医院有了下手的机会,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没被王恭厂大爆炸炸死,那就毒死吧。

福王还是没有得到机会,朱由检上位了,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招到毒手呢?很简单,朱由检上来就整顿清洗了内廷,连魏忠贤都杀了,极大地减少了内廷作案的可能性,接着就是郑贵妃终于忧患成疾,朱由检继位三年后就一命归西了。

这些都是高师成按现代逻辑推理出来的,野史正史夹杂其中,与崇祯这个好基友平时交谈中一点一滴透露出来的想法,听在朱由检耳中,则真当回事了,竟然下旨剥夺了郑贵妃的谥号,如果不是因为怕皇室丑闻曝光,崇祯真想刨了郑贵妃的坟。

现在崇祯对紫禁城是更反感了,他觉得自己住在那里毫无安全感,只有皇庄这儿最让人放心,神兵卫这环境,没有城墙比有城墙的皇城更安心,一向睡眠不好的崇祯只有在这里,才能一觉睡到自然醒,减少了朝廷烦务,多了和神兵的交往,自然对现代理念有了许多认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劳心劳力,却把局势搞得如此糜烂,一方面固然是官僚集团腐败,一方面也是自己浮于表面,完全不知道下情所致,宫廷内勾心斗角,父亲长兄死得不明不白,要不是高师成提点,恐怕自己到死都被蒙在鼓里。

于是他对百官,对内廷的失望更深,对以前自己以为有天生特权的士绅阶层有了更大的反感,而对神兵则产生了依赖,有了依赖,就会认为神兵做的都对,越看自己大明上下越看不上眼,急切想要革新的愿望就更强烈,而且神兵卫有很多皇汉和他一样想法,也希望用激烈的手段强行推行新制度,这与他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不谋而合。

背靠神兵卫无后顾之忧,新军三个师在手,流寇剿灭,财政持续好转,流民日渐减少,光明就在前头,对狗屁倒灶的官僚集团,假冒为善的士绅阶层,负担沉重的朱家子孙,尾大不掉的军阀,该是下猛药的时候了。

于是崇祯带着对大明里里外外无限失望下,强烈要求推行新政,即使遭到内阁几个股肱的反对,他也要推行下去,老子紫禁城能不去就不去,老子就窝在神兵卫了,看你们咋滴。

新任户部尚书张煌言看着自己手上的一条条新政,一个头两个大,汗都下来了,难怪李待问这个老小子不顾一切也要辞官,肯定是看出了皇帝要出大动作,你这一走倒是好,把这么大一个烫手山芋扔给我,我怎么办?上面哪一条都够我喝上一壶的,比如给各地皇室宗亲自由的同时,明令亲王食邑不得超过一万亩,郡王五千亩,~~以此类推,比如撤销各地卫所,将卫所土地收归国有,并要求裁撤各地总兵兵员一半以上~~,比如在全国推行商税开海禁~~取消军户,匠户,农户,商户~~士绅一体纳粮~~。

“皇上,这上面要是全施行的话,怕是要引起整个大明动荡啊,比如这藩王~~”张煌言硬着头皮向皇帝劝谏,皇帝的心思大家知道,总想着一顿吃出个胖子,可一旦全面推行下去,怕是要引起天下大乱,成国公的谋逆就是最好的警示,第一次革新仅成功了小部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