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准备改革(4 / 5)

小动作,明军历次战斗吃这种亏太多了,而祖大寿对于两位督师直接野战对面十数万建奴,而且得胜之后还要兵分两路,直捣黄龙的胃口,惊得他呆愣在沙盘前不知说什么好,在他看来,新军的确武器装备匪夷所思,可这么大胃口,当年大嘴袁崇焕也没这么大胆子敢吹啊,好在安排他的任务只是做好侦察防御什么的,再用数千军民填满三道壕沟,且新军出钱,并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在两位督师面前没敢多说话,其实即使祖大寿等人有任何意见也不会左右两个猛人的作战意图,这些早就在神兵卫时就已经安排好了,至于关宁军也好其他边军也好,在两位督师看来不过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存在。

正在明清双方为即将开始的松锦决战磨拳霍霍的时候,大明朝堂却开始沸反盈天了,原因就是心急的崇祯皇帝等不及要全面开始改革了,这里两只新军刚刚开拔前线,他就迫不及待要求内阁六部讨论开海贸,收商税,革新军制的事宜,一下子在朝堂上掀起滔天巨浪,首先是东林党发难,说禁海乃是数百年国策,绝不能贸然开海,若引来东洋倭寇绝对得不偿失,至于商税更是要不得,皇帝不能与民争利,百姓本来困苦,若增加江南赋税,势必至天下大乱,军制固然有弊端,可朝廷现在才刚刚回复一些元气,不能强行裁撤军户制度,否则天下军阀必有异心,到时再出几个孔有德,岂不立马置祖宗江山于不顾?给藩王松绑,更是要不得,万一哪个学当年宁王,岂不祸起萧墙?反正满朝绝大多数反对,包括满朝勋贵,也都坚决反对,说实话,若是在平时,崇祯皇帝面对一致的反对意见,最后肯定只能偃旗息鼓,胳膊再粗也拧不过满朝文武的大腿,所谓孤家寡人,下达的政令得要人来执行,没人执行等于废纸一张,可这次皇帝是铁了心,他在神兵卫耳濡目染两年,深知皇朝弊病所在,现在新军一支支成军,手中掌握着真正的实力,即使面对一人多高的反对奏折,他也丝毫不动摇,就是连襟高师成陆文夫希望他循序渐进,一个个慢慢来,也没有让他想放慢的心思,为了不看到恼人的反对意见,他索性住进了皇庄,只有在这里他才感觉到自己才是个真正一言九鼎的大明皇帝,在紫禁城,不过就是内阁的牵线木偶,只有望着神兵卫这里自己亲信指挥的新军,才是真正的安稳无比。

薛国观周延儒他们加上六部官员,无法阻拦皇帝住进皇庄别墅,整个朝堂也只能做出调整,索性也卷铺盖住进皇庄招待所,地方和紫禁城差远了,不过好在装修豪华,心情舒畅,唯一的遗憾是皇帝在这里更加肆无忌惮,原来在皇城多少还会看看满朝奏折,现在则完全不看,就是一味催促内阁和六部拿出全国推行的章程,搞得那些六部堂官一个个铁青着脸,跟死了爹妈一样,这也难怪他们,开海贸肯定要得罪沿海几个大海商,开商税一定要得罪更多的江浙富豪,改军制则直接开罪各地军阀,哪一个不是和他们文武官员千丝万缕,利益交关?老朱家吝啬异常,自太祖以来,官员的俸禄就没涨过,光靠那点可怜的俸禄根本养不活,如今皇帝又要断了他们最大的利益来源,真比死了爹妈还难受啊。

可崇祯铁了心,在神兵卫两年来的认识,好像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道前所未有天大的大门,两年来压抑着革新的心情,对比自太祖以来列祖列宗各项税收,各项国策的交替更换,不难发现列祖列宗都是在与时俱进,从来没有一个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就是自己短命的天启皇兄,也是变着法革新,由魏忠贤背锅去干百官反对的事,只有自己自登基以来被东林那帮腐儒道德绑架,误国误民,导致江河日下,现在想来,若不是上天可怜降下神兵,恐怕现在国不将过,真的要如历史上那样上梅山找老槐树了,所谓痛定思痛,现在他是一门心思要革除弊政,中兴大明,至于皇城宫门前皇庄口跪着的诸多勋贵官员,他内心只有一个恨,都跪死在那算啦,大明历史朕看了多少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