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到这完全是轻敌冒进,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把戏,近五千精锐损失,要不是建奴主动退却,现在谁胜谁败还说不定,洪承畴杨嗣昌尤其心疼一千城管队,精良装备还是被打残了,可见建奴战斗力并未减弱,据陈之伟峰他们说,后面建奴汉军旗火器部队还会上来,到时候火炮对火炮,这锦州看起来还真有危险,崇祯顿时无语,当然表面的胜利还是要维持,前方还是需要安抚,于是下旨赏赐黄金白银若干,御酒粮食等,表彰有功人员,简拔祖大寿为征辽将军,祖大弼则正式升任宁远总兵,算是对这场胜利的安慰。
鉴于城管队死伤惨重,神兵卫要求他们迅速撤离,留下若干手榴弹给锦州,其余的火器装备一干带走,带不走的也要销毁,绝不能落入建奴手中,祖大寿本想强留这些火器部队,奈何这支军队真不归他管,这次血战也的确伤了他们元气,因此接到圣旨以及神兵卫来信后,思量再三,还是放行了,看着四百余城管手捧众多骨灰坛,以及近百伤兵离去,他内心原先的一点骄傲,已经荡然无存,那天人家死伤过半仍然能战,宁锦军队若不是同气连枝,自家人救自家人的话,早就崩溃了,这些火器军一撤,今后打死自己也不会出去野战,也要反复叮咛自己几个兄弟子侄,看好城池就可以,别再异想天开了。
宁远的邱民仰虽然不懂军事,但他也看出来,这次出去乃是险中求胜,看到路过的数百白衣白帽神情肃穆的城管军,更坚定了他不能野战的决心,几次和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的张若麒大动肝火,认为明军本就不如建奴,还如此不识大体强令出战,以至于关宁军死伤惨重,若是早遵闭关自守,何至于此,张若麒则是完全不同意,此战乃大胜,斩杀数千鞑子,付出代价是应该的,连朝廷都认可,怎么就算是损失惨重了?两个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搞得众人心烦意乱,祖大弼等人虽受朝廷表彰,可他们心里清楚,先前狂妄了,以为建奴几次大败,关宁军有能力一搏,经此一战,说明自己还是差了人家一头,所以他内心是同意邱民仰坚守的主张,只是手握军权的张若麒坚持认为,明军有和建奴野战的能力,还在空想着出城迎战,祖大弼只能用各种理由推托,表示需要时间休整,难以仓促应战云云。
锦州的多尔衮接到皇太极命令,马上下令满蒙联军堵住宁远和锦州通道,务求不让一粒粮米运进锦州,他这样做也是蒙古军到来之后兵力空前膨胀,有实力封锁宁锦,而锦州外围壕沟营地已然齐全,根本不怕明军正面攻击,断了锦州后援,再派出几股人马不停骚扰宁远等地,必要时他甚至有力量包围宁远城,只要将宁锦一线的几个城池变成孤城,围困几个月,明军不战自乱,到时一鼓作气拿下锦州这个钉子水到渠成,不得不说,后金军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明军整个松锦大战就是从锦州断了外援开始一步步走向失败的。
损失惨重的城管刚离开锦州回天津,锦州就被清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宁远城内巡抚和监军意见不合,手下将领莫衷一是,祖大弼认为锦州粮草足够坚持一两年的,可也有将领认为该打通宁锦通道,不能见死不救,张若麒更是极力主张派兵出战,必须给锦州输送物资,同时上书朝廷,要求增派援军,崇祯接到前方战报,本兵陈新甲和一批文官再次要求调动九边明军,连内阁首辅薛国观也开始赞成,理由是建奴十数万大军云集,锦州断绝,绝非骚扰,而是准备大举进攻,必须做出相应安排未雨绸缪,看着满朝争议,崇祯赶紧又来到皇庄,洪承畴杨嗣昌等人的意见是不能冒进,也不要去救援锦州,锦州粮草可以坚持的,若是援军中了建奴埋伏,必然影响整个防线,而陈之伟峰范小武还特意指出松山,杏山,笔架山等地必须加强防范,防止清军突袭几处粮草基地,崇祯看得眼花缭乱,如今这个乱战局面,哪一处看起来都危如累卵,他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总之虽然有神兵卫新军即将告成的底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