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并无异心,真是感谢祖宗在天之灵保佑,我大明终于看得见曙光了,“还愣着干什么?给各位先生赐座!”
崇祯很满意,很欣慰,首辅,平辽伯,锦衣卫指挥使,翰林院编修你们没有辜负朕的重托,不就一块荒地吗,给就给了,别说二十年,只要帮着朕把东北收复了,西北平定了,就是永远赐给你们也值得。至于那些没事找事的御史清流什么的,朕就担待一回,看是你们嘴快还是朕的刀快。
看着所有人期盼的眼神,崇祯终于下了决心,“朕以为可,诸位先生以为如何?”几个一旁早等的不耐烦的大学士这次异口同声“皇上英明,皇上英明,大明中兴有望啊皇上”程国祥蔡国用几乎是哭出来了,一点希望没有的局面,如今终于看到了一点曙光,怎不叫人百感交集,所有人如释重负,多年的担子总算有人来分担了。
“那就这样吧,与外来人订立盟约之事就由刘先生你和曹化淳一力为之,可随时禀报朕知”崇祯望了望几个阁臣,刘宇亮与神兵有接触,曹化淳此刻正在天津,有他们两个与他们订立盟约他比较放心,至于卢象升吗,朕还有别的事。
卢象升见皇帝没有让自己去和神兵商讨细节,感觉有些奇怪,自己本就打算毛遂自荐去天津的,即使去旁观也比呆在京城好很多,那些稀世神兵利器的的吸引力绝对很大,“皇上,神兵将为我大明训练数万新军,臣久经战阵,想去新军营中历练一番,愿做新军一卒,还望皇上恩准”说着他又要磕头,崇祯点了点头,“爱卿忠谨朕是知道的,朕还有其他事问卿,莫心急,暂在京师住几日”卢象升听崇祯还有其他事,当即不再做声,与皇帝畅谈本就是他愿望,既然皇帝自己提出来,那再好不过了。
接着崇祯询问了前去封赏的编修吴伟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吴伟业都一一作了回答讲到神兵开拔之时惊天动地的场景,几位没见过的阁老和太监都瞪大了眼珠,真有如此不可抵挡之神车?崇祯是听过好多回了,卢象升的奏折,曹化淳的密报,英国公和杜勋的描述,现在听吴伟业讲起来,仍然有想去亲眼看看的冲动,天地造化如此神奇,怎不叫人心动?“吴卿辛苦了,朕记得你是侍读学士吧,卿不妨多做些功课,朕的几位皇子必然对那外来人好奇,还望卿不吝赐教”吴伟业听崇祯这么一说,明白了,皇帝这是要让几位皇子早早对神兵有个了解,也是变相鼓励他多多和神兵接触,当下跪下磕头,承诺必好生陪伴皇子,不负皇帝重托,接着告退出殿。
骆养性话不多,基本和吴伟业看到的相同,唯一遗憾的是未能拦住神兵前往天津,望皇上降罪,崇祯不言语,几个勤王督师都在那没能拦住,那就是拦不住,怪他未能按圣旨办显然不公,也就就此作罢,叮嘱好生统管部下,挥了挥手让他下去了,又听了刘宇亮各地勤王兵马已然云集天津,只是没有圣旨不敢贸然和神兵开战,只是数万将士屯兵于此,以自己的了解,恐怕不是外来人对手云云,崇祯听了同样不发一言,这批朝廷供养的大明精锐,建奴打不过,流寇灭不了,真不指望他们能安邦定国,若不是朝廷多少要个脸面,崇祯恨不得现在就就地解散,就让他们暂时待在那吧,等谈判完成盟约一成,再让他们回去不迟,至于孙传庭的奏折,他是准了,西北虽说打了胜仗,可李自成等匪首尚未捕获,呆在此处恐西北再反复,故立刻就准了。
留下新晋平辽伯卢象升及一干内阁大学士,崇祯想知道与外来人的详细章程,尤其是刘宇亮和卢象升,两个股肱大臣怎么说,先是刘宇亮认为天津东面一片荒凉,塘沽一带本就毫无价值,如今既然神兵看中,不妨租借与他,每年十万两银子不是小数,天津一年的赋税还不到这个数,况且免费为朝廷训练新军,他认为完全值当,接着卢象升认为塘沽离京城还是远了,新军最好能在京城郊外训练,这样利于皇上随时掌握,亦可让大明文武开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