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诸公误导,导致物议非非或者久拖不决,这就需要两位进士力陈利弊,最好皇帝能派一位信任的宦官前来,若能获得皇帝亲近之人的极力推荐,那大事可期。
卢象升把前几天自己上了密折的事说了,杨廷麟以为大妙,如今朝廷江河日下,军阀听调不听宣,皇帝手里根本就没有多少军队,只是几个忠臣在维持着,这样下去恐怕根本无法面对东虏,收复东北只能是空谈,如今天助大明,降下神军,无论如何都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最差也要掌握在大明忠臣的手中,其可怕的战力绝不能被心怀异心之人利用,两人商定必要时将以身家性命系之,必须让当今皇帝认清形势,促成此事,若能由他们成为第一批新军则更为精妙,当然眼前多尔衮大军将临,大战在即,卢象升是看到过天降神兵作战的,心里有九成的胜算,杨廷麟没有看到过这天降神兵的作战方式,更期盼能亲眼目睹那些神器的威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战无论胜负,就是拼光老底,搭上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能给建奴多少杀伤就多少杀伤,大明太艰难了,所有战场几无胜绩,不能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就如此改姓,国家养士几百年,是到了报答皇恩的时候了,有天降神兵在此,若还不能阻止建奴,那还不如早早自我一头撞死算了。
这边卢象升和杨廷麟彻夜长谈,感觉先遣团这帮人对他们两个异乎寻常的亲热和尊敬,这种尊敬不是表面的敷衍那么简单,而是能感受到每一个天降神兵发自内心的崇敬,这几天卢象升左谈右探,知道了很多“秘密”,比如他全家忠烈,所有卢姓兄弟都战死在与建奴对抗的一线,而杨廷麟也知道了自己日后是南明的兵部尚书,战死沙场,很多以前的同朝官员,大部在抗击建奴的战斗中牺牲,中原大地一半人口被建奴屠杀,这些场景细细想来,未必不可能,大明风雨飘摇不是一天两天了,就目前的国力看来,说句大不敬的话,改朝换代的末世景象已然呈现在眼前,如此惨烈也能理解,知道了一些事情,自然内心希望借助天降神兵之力,力挽狂澜,每个读书人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只要他们有一口气,就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异族蹂躏中原,而已现有的军队来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皇帝又多疑,朝廷诸公束手无策,一切就必须要靠他们自己全力争取,两人商定一旦战事稍歇,即要求陛见,抓住这次千年难遇的机会,就是杀头也要促成大明和天降神兵的联合,其它条件不管如何都是次要的,一切皆可以商谈。
他们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也急,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有神兵这回事,但如此大捷摆在眼前,没有理由不弄个一清二楚,曹化淳刚出京没久,卢象升送来的礼物更证实了有奇迹发生,光这些大明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足以扫清一切怀疑,这不是寒冬腊月该有的东西,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还是听小太监们悄悄议论来的,于是崇祯又加派了太监杜勋,这个历史上投降了李自成的人紧追曹化淳,催促赶紧找到卢象升和天雄军,司礼监总管曹化淳一见到杜勋小子带的皇上口谕,马上和杜勋轻车就简,带着崇祯的圣旨一路飞奔,他的心情是迫切的,皇帝忧心如焚,既然有神奇的事发生,那就得搞清楚是友是敌,大明经不起折腾了,卢象升奏折里说得天花乱坠,究竟怎么回事,得需要他这个总管太监亲眼目睹的汇报,张之极虽然不知道曹化淳为什么这么着急赶路,但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肯定出了什么大事,一般象他们这些皇帝身边的红人,根本不会为了一个二品官员的升降前往宣旨,更不会这么急,这里面一定有蹊跷,当看到那么多进贡礼品,绝大部分自己一辈子都没见过,张之极已经可以确定,卢象升那边一定出了大事,不止是大败建奴那么简单。
本来不多的队伍,一下子又跑散了小几百,左弯右绕地硬是连夜赶了几百里路,一路上还几次险些撞上建奴游骑,终于在临清郊外碰到了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