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不了耕种的节气。
「海州二十多万亩的军屯,辽东有三十多万亩,要是老天照顾,军队的吃饭问题便能基本解决了。」
郭大靖松了口气,缓缓说道:「即便有歉收的可能,也影响有限,无法改变既定的平辽计划。」
从江南和海外购粮的数量再度增加,几乎把辽东大捷的赏功银花掉一半。朝廷拔调的那点粮食,都不会运回辽东,留在天津安置灾民。
在粮草上,大决战的准备已经完成。现在,兵工厂也在全力生产制造,武器弹药将是另一决定性的因素。
从目前的进度,以及发动大决战的时间来看,应该是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建虏的败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东江镇能够自给自足,令人钦佩。」祖大寿颇为感慨,也暗自凛然。
朝廷想用钱粮来控制东江镇,显然已经不太可能。平定辽东之后,这十数万虎狼之师,放眼大明,又有谁能够抵挡?
嘿嘿!朝廷视辽镇为军阀,为叛军,与东江镇联手打压逼迫。现在遂了他们的心愿,却没料到会出现更强大可怕的军阀吧?
祖大寿不无恶意地揣测,对朝廷的怨恨,让他有些期待看到朝廷那悔不当初的嘴脸。
可他不会想到,东江镇的自立是早在数年前便开始的。不管是海外购粮,还是从外采购硝磺、精铁,东江镇也并没有完全依靠朝廷。
况且,东江镇的发展壮大,直到具备平辽灭虏的实力,并全力施为地践行这一目标。
祖大寿当然不知道,如果按照历史上的轨迹发展,辽西军头固然保住了些许自己的利益,但也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女干。比如,他的大外甥吴三桂。
正因为如此,他有些不太理解东江军,或者是郭大靖急于平辽灭虏的心理。
养寇自重不好吗,压制着建虏向朝廷要钱要粮不香吗?
还有大规模地招揽移民,投入有多大,祖大寿能够算个大概,却看不到更加长远的利益。
或许,毛文龙和郭大靖的所图,比自己所能想到的还要更大。
祖大寿心中又生出了几分庆幸,没有继续固执,挡东江镇的路,看来是十分正确英明的的选择。
而跟着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团体,前途也是远大且光明的。
不管当初有多么的怨忿,现在已经绑在了东江军的战车上,只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与祖大寿感受差不多的,还有被海船转运而来的辽镇官兵和家眷。
随着春耕时间窗口的收窄,水师已经全部出动,终于抢在春耕前,将数万人口运至辽南和辽东。
在辽南,海城河以南的半个海州,再加上盖州的一部分田地房屋,基本上都安置了辽镇人口。
在辽东,凤城和镇以南的东沟地区,也就是后世的东港,则是辽镇人口的另一个聚居地区。
这是对于普通官兵的安置,中高级将领则暂时在金复盖三州分配的住宅,生活条件要更好。
东江镇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尽量让辽镇普通官兵能够安家安心。
房屋是去年秋后就建好的,比普通移民的要很多;田地也是成块成片的,耕种起来很方便。
甚至于,很多田地都是军屯后的熟地,也都分配给了辽镇官兵。
每个村屯安置五六十户,军队还安排了伍长,带着手下士兵负责村屯暂时的管理,以及闲时的军事训练。
甄别挑选是必要的,一些老弱病残便按照退役处理,享受着东江镇制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来说,
可谓是幸福满满的好事。
合格的普通官兵则在一个月的安家假休完后,便要集结起来,分赴东江军的各支部队,展开集训,编入正规军。
「这个纸票子就能当钱花?」很多辽镇官兵拿到已经延发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