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了车行。赁车的百姓要按使用的天数交钱,和后世出租车的份子钱差不多。
李鸿基觉得自己对马匹比较熟悉,赁车的风险不大。
而且,随着西北茶马市的日渐繁荣,马匹的价格不断走低,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兴许就能买马自营。
大明的边贸一直是赚钱的,而且利润很大。丝绸、茶叶、铁器、棉布、粮食等商货,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硬性需求。
而马匹牛羊,大明并不是特别缺乏。作为控制游牧民族的手段,每年从哪个部落互市多少牲畜,也是有定额的。
一旦明国掐断互市,蒙古诸部的生活便要陷入困顿。在隆庆开关之前,有些蒙古部落穷得只能用皮囊煮肉,夏季时身上衣服褴褛。
没办法,蒙古诸部对于铁器的依赖只能从大明的互市中解决。皮毛嘛,冬天穿保暖,夏天就是中暑。
所以,蒙古诸部对于互市极其看重,对于交易的份额也是与明国斤斤计较,希望是越多越好。
而出于稳固西北、拓展西域的需要,平辽之后,朝廷扩大了互市的规模和时间。
原来的互市每年交易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难以满足贸易的需求。现在则设立“小市”,也就是一月开启一次,又被称为“月市”。
如此一来,游牧民族的生活得以改善,明国商人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中华商会固然垄断了边境互市,但也不是完全禁绝了其他商人。只不过是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只有他们有资格经销。
商业繁荣,自然带动了商货的运输,以及人员的流动。身为驿卒的李鸿基,对此自然是相当了解。
高迎祥见外甥另有打算,也不勉强,又谈了一会儿,交代了些家里事,便带着李过欲离开。
李鸿基岂能如此慢待,赶忙起身,带着舅父和侄儿出了驿站,就在旁边的客栈请他们吃饭喝酒。
依托于驿站建立的商栈,既有旅店,又有货栈,可不比荒郊野店,那是相当的安全。
而商栈与驿站也有联系,一些信件包裹就是通过驿站传递,可谓是互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