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袁老师才接见了朝鲜国使团。主使李庆全异常恭敬,态度谦卑,拜了再拜,口称老爷,才向袁老师“呈申文”递交国书。
袁老师面沉似水,神情并没有因使团的礼数和态度而有所变化,马上就开门见山地问道“你国旧王尚在吗?”
李庆全赶忙躬身答道“小国旧王安在。”
袁老师鼻中微不可闻地哼了一声,问道“旧王有子吗?在哪里?”
“有一子,现与旧王同住一起。”
“听说旧王已死,尔等敢虚言相欺?”袁可立目光咄咄,直视李庆全。
李庆全连忙辩解道“哪有这样的道理?望大人勿信谣传,亦可派人入小国查察究竟。”
袁可立看李庆全不似作伪,不由得沉吟了一下,说道“然动兵却是真的,难道还是旧王自己退位不成?”
李庆全解释道“旧王失德,方有此变。详情皆在申文中,老爷阅看后便可详细了解。现我国大小臣民,皆推戴新君。又有昭敬王妃令新王权署国事,乃天命人归,从容正位。”
袁可立心中无奈,知道现在出兵干涉有些晚了,但还抱着一丝希望问道“你国已经安定?”
“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且总镇毛帅驻扎敝邦,如有可疑之处,又岂有掩护小邦,欺瞒朝廷之理?”
李庆全也不傻,早就商议多次,统一了口径,更不能给天朝兴兵问罪的借口。抬出毛文龙,也是委婉告诉袁可立,东江镇是倾向于俺们的。
袁可立垂下眼帘,思虑半晌,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本官知道了,尔等可暂退候命。”
李庆全等人躬身再拜,恭谨地退了下去。
袁可立目送使者退去,拿起申文和国书阅看一番,不由得摇头叹息。他知道事已至此,从大局出发,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登镇总兵张可大随在袁可立身旁,见袁大人心有不甘,不由得开口说道“东江镇正袭扰建奴,恐是难以抽兵。登镇倒还有两协人马,可前往援助。”
袁可立再度摇头,缓缓说道“今观来文,其效顺之诚,既不异于畴昔。优待之礼,应不减于从前。万岁平辽心切,本官为圣上分忧,从大局出发,亦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平辽心切?!张可大对这个评语有些疑惑,他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哪里知道朱由校已经把五年平辽的目标,告知了袁老师。
袁可立向京师方向拱了拱手,说道“本官当上奏万岁,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这样的话,也不会让万岁为难。”
廷议纷扰,皇帝迟迟未作决断,袁可立认为是因为他的原因。如果他退一步,皇帝也就好做,十有八九会为了尽快平辽,而承认李倧继位的正统性。
苦笑了一下,袁可立起身道“本官这便去写奏疏,赶在朝鲜使者到京前上呈御览。”
张可大躬身相送,到了厅堂门口,又请示道“两协人马已经候命多时,不知何时才有调动?”
袁可立停下脚步,略微沉吟了一下,说道“此乃皇命,你要耐心等待。”
张可大心中一惊,赶忙答应道“卑职遵命。”
对于这两个协的人马随时待命出发,张可大很是不解。可一听到是皇命,他也就不敢多问。
…………………
朝鲜更换国主,本来是国家的内政。但却要跑到中国来解释游说,以求得大明的承认,在朱由校的思维来看,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而就在朝鲜使团刚刚离开登州、前往京城时,毛文龙、苟真怀的密奏也送到了朱由校的御案上。
在毛文龙、苟真怀看来是很严重的问题,在袁可立等文官看来涉及到纲常伦理的大事大非,朱由校却有些不太在意。
从实用主义的思维出发,平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有利于尽快达到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