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南迁开封以来,四大反王始终保持克制,不来开封端了这个朝廷,哪怕是中牟之战中,明军和清军一同与闯曹联军作战,他们都没有报复明廷。而现在的情况,明军为了筹措粮饷,已经无计可施,开始抢劫缙绅,是如果再不取缔开封朝廷,开封就得人吃人了。
但是崇祯确信,自己投降之后一定会遭到一番羞辱,甚至被送去种地。虽说崇祯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但他的节俭也只不过是和其他皇帝比起来节俭罢了,他的日常开销和真正的穷人比起来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些日子在开封,银钱短缺,崇祯已经觉得日子极苦了。真让他去种地,还不如杀了他。当然,这么说的人虽多,但真到了要杀头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选种地。
不过,崇祯也不是因为吃不了苦就不肯投降,去找大名义军,日子只有更苦。但是,在他看来,即便那样,自己也还依然是一个皇帝,而不是一个任人羞辱、处置的失败者。
崇祯的这个决定,离谱程度与张献忠的人头选举法不相上下,古往今来,哪个皇帝能在把国土丢得一寸不剩之后靠几百卫队翻盘?但是崇祯有勇气去逃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
这些天,崇祯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勤政、节俭都远胜父兄、祖父,可为什么大明在自己的手上却衰败日甚一日,甚至自己还招致了比那三个昏君更多的骂名?
崇祯当然是不肯承认自己也是昏君,只是昏的方向不同的这个事实的。所以他只能得出“群臣误我”“难道天命厌弃我家”这样的结论。
崇祯缓缓走向后宫,到底带不带自己的家人走,他至今还犹豫未定。
此时在行宫门外,黄得功已经集结好了队伍。
“一旦皇上落在东虏手中,大明和皇上的声名都将万劫不复。对君王之过不加劝谏,但知唯唯否否,非忠君也,实害君也。既然劝谏无用,本爵只得效鬻拳之兵谏,挽救皇上。”
黄得功拔出剑来:“冲入行宫,有敢反抗者,格杀勿论。如遇皇上,不得犹豫,立送皇上殡天,焚烧龙体,宣称皇上自焚。唯有如此,才能令皇上不落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