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官佃户(2 / 2)

屁股的货色,多于皇权来说也好于自家兄弟子侄。当然,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分权也得沿袭明朝的制度,对这些大学士不能过分信任。当初冯铨曾经忽悠姜瓖,向他索贿三万两银子,这事皇太极一直记着呢。

不久前,有人提出要废除巡按制度,理由是巡按监察地方的制度耗费钱粮,而且巡按监察官员往往不是出于公心,而是为了党同伐异。

还有一个原因不能说:派驻各省的满洲大员,怎么能让汉官来监督。

最终皇太极采用了济尔哈朗的意见,把巡按增加了一倍,一个省有一个满巡按、一个汉巡按,这下开销也多了一倍,可反倒没人再提巡按监察地方耗费钱粮的事情了。

皇太极不由得感叹,自己领导的都是一帮什么玩意。

从皇太极的视角来看,闯军这边的状态简直完美,闯军的老兄弟们足以压制文官,而他们又没有满洲勋贵那样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的威望不来自出身,与入伙时的兵力也关系不大。

殊不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庐州府合肥县北边边界的一个村庄中,朱中标正在忙着冬小麦的播种。

阿巴泰从荆山撤退的时候当然不会带着他们这些民夫,朱中标跑出清军大营之后,和其他被闯军收容的难民一样,跟着袁宗第退到了淮南。

朱中标不知道为什么闯军打了胜仗反而退兵了,不过至少目前看来,似乎是和平了,普通的商旅又被允许从庐州前往凤阳。不打仗了,可以种地了,对于老百姓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朱中标没有选择回江西老家,就算回了老家,他也还是一无所有,而如果充作本地民夫中的一员,却能在这里分到土地。

理论上来说,朱中标的确是分到土地了,而且多达二十五亩。但是他既没有耕牛、农具,也没有种子、口粮。所以他并不是自耕农,而是闯军的官佃户,但是可以永佃。自耕农只需要按照田亩面积交什一税,而官佃户却需要交一半的收成。

很显然,没有哪个流民能带着耕牛、农具和一年的口粮,所以家里如果没人当兵,想当自耕农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即便如此,朱中标也很满意了,他的永佃契是最长的那种,足有一百年,这一百年内,他和他的子孙只要不犯罪,就可以一直佃种这块土地,这比做自耕农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