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典史与奴仆(2 / 2)

一不小心由于干了点典史该干的事情,没在一起案件中昧着良心改案卷,被上司罗织了些罪名,从朝廷命官变成了阶下囚。

可就在他要被押往南昌的时候,闯军破城了。老百姓砸开监牢将他放了出来,请闯军让他当知县。

像他这样读过书,做过官的人,一旦对大明朝彻底失望了,经常会比一般的农民起义者更痛恨大明朝廷。因为他们思考得更多,对朝廷寄托过的希望更多,因此理想破灭之后的愤怒也就更猛烈。

巩恒很享受现在这种累得半死的生活。不管他要查谁,只要把确凿的证据亮出来,刘体纯、刘弘才、蔡仕都绝无二话,按律办事。当然,他现在查的犯人也会官官相护,但用权力搭建的保护伞只能拖延他的脚步,一旦他找到证据,他永远有更强大的权力,可以碾压一切罪犯。

这是做大明的典史时从未有过的感受,巩恒也知道,这种状态最多也就几十年。刘体纯、蔡仕这些人,他们都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的位置的,总拿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当这些在明军的“帮助”下筛选出的英雄们老去,这个新政权的官场还是会有各种乌烟瘴气。

就算迟早会有那么一天,至少这个官府在这一代还能相对公正,巩恒也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若不是生在这改朝换代的乱世,自己要么就是在时代的波涛中随波逐流,要么就是在时代的波涛中扑腾扑腾——哗啦啦——救命——吨吨吨吨吨——咕噜咕噜咕噜。

今天巩恒难得要办件私事,他的老熟人萧山已经等了他快一天了。萧山本名萧三,是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人氏。本是一个童生,后来家遭回禄,父母双亡,变得一贫如洗,最终卖身为奴。他父亲是个大夫,他也识得药性,主家便派他去药铺干活。

巩恒因为颇好医道,常和药铺掌柜来往一来二去,倒和萧山成了朋友。那时的萧山还叫萧三,巩恒问他的真名,他说辱没祖宗,怎么也不肯说。闯军占领樟树镇后,他脱奴籍为良人,巩恒就给他起了“萧山”这个名字,聘为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