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们对于自己究竟代表哪个阶级还是很清楚的。
闯军的高级将领可能出于理想或者和李自成的感情去拼命,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就得看白花花的银子和白花花的大米。
一个需要养父母妻儿四个人的士兵,平时每个月能领到两块钱和一百三十斤米,这一待遇可以让他养家糊口,因此也就可以保证他正常站岗放哨、出操训练。到了打仗的时候,再额外发津贴,因此也就可以保证他不临阵脱逃。
要让他拼命,那就需要更高的价码了。如果他阵亡了,家里首先能得到一百二十元烧埋银子,每月还能领五元钱,儿子还有了免费去小学堂读书的权利。如果因残疾退伍,这些待遇也有。
这年头大户人家打官司时买人偿命都花不了这么多银子,有这样一笔钱做保障,才能在既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纪律严明的情况下让他们悍不畏死。
然而,之所以大明不采取这样的制度,不是因为大明的官都傻,而是因为没钱。在这种制度下,假如有一万士兵阵亡,那就需要一百二十万元的抚恤,在未来几十年里,还要每年花六十万元去供养他们的遗属。如果说闯军有五十万阵亡士兵的遗属要赡养,那么每年的花费将相当于现在明朝的三饷加派总额。
好在闯军总共才十几万人,被全歼四遍这种事,只能存在于明军的战报里。
这笔钱数额非常庞大,不过闯军还不至于出不起。前提是有比明朝更合理的税收制度,更高的行政效率,更少的薅封建主义羊毛的人。这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郭瑶兴奋不已,因为他的儿子也是这一期小学堂的学生。王瑾的话再明白不过了,不要父亲官位达到三品的学生,那显然就是说他这个四品官的儿子可以列进这个名单里。“你放心吧,这件事我一定办好。”郭瑶拍着胸脯保证到。王瑾知道他是肯定会在里面掺杂私念的,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以权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