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原本历史上的那个商鞅临死前逃的很辛苦。
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商君列传》中写道:“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作法自毙的成语。
逃难没有验传不能住店,想要出国外国也不接纳,商鞅最后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想要起兵反抗,可惜临时凑成的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过正规军。
商鞅最后兵败被抓,送至咸阳,当街车裂,其三族之人尽数被杀,下场可谓凄惨无比。
看着眼前这个老者,易承也不禁摇头叹息。
虽然从政治上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政客是无辜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可面前这个商鞅易承却狠不下心来看着他去死。
从他入秦得爵,到他缔造秦法,易承能够感受到他对这个国家付出的心血,虽然他也曾享受过钟鸣鼎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权利,可他也确确实实对中国历史做出了贡献。
更关键的,他也遵守承诺,帮了易承。
既然这样,易承也打算帮他一次。
“小子虽无破解之法,不过倒是可以给商君一条忠告。”易承低声道。
“公子请讲。”
“大王若是驾崩,新王登基,不仅大人必死无疑,就连大人的亲眷,恐怕也会遭遇不测”易承淡淡道。“小子的忠告,便是劝大人,与其事不可为时再求活,不如在此之前先求死...”
......
孝公二十四年春,咸阳大良造府邸大火。
火势凶猛,趁夜间连烧咸阳三阙,逃者众多,及辰时时分,火焰才被扑灭,而官府查探大良造商鞅一家二十七口皆葬身火海,尸体皆化为焦炭,只有首饰腰牌依稀可辨。
王上听闻,于病榻之上痛哭流涕,赐商鞅与君同葬之礼...
......
易承走在空旷的大街上,离着老远,就望见商君府那块被烧得黝黑的大门,心里惦记着商鞅一家,连续四日快马加鞭的赶路,想必现在他们应该已经出关了。
在易承提出以失火为假死手段之后,商鞅只思考了一下个下午,便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人有时候活的越久越怕死,商鞅也不例外。
他仔细权衡过易承给他分析的利弊,确实发现,无论是从什么方面,只要新王登基,那些往日的仇敌都会不顾一切的攻击他。
大王活着的时候,他是皇帝近臣,也是大王无比信赖的臣子,那些流言蜚语的攻击自然不必在乎。
可如果嬴驷继位那一切就都将不一样,嬴驷少年时犯法,商鞅就以太子犯法,老师当替之受罚的准则,惩戒过太傅公子虔和公子贾,后嬴驷再次犯法,商鞅便下令对太子虔施行劓刑,被割去鼻子的公子虔从此八年未曾出门。
之前易承没提此事时,商鞅甚至已经快忘记这个人,可现在忽然提起,商鞅竟有种脊背发寒的感觉。
一个被割去鼻子,八年都不曾出门的人,他的恨意定是难以想象。
嬴驷一旦登基,这位昔日的太子老师,只需要在嬴驷身边鼓吹一番,本来就与嬴驷关系不佳的商鞅,觉得自己确实没有活路。
正如易承所说,与其事不可为时再求活,不如在此之前先求死,以假死来躲避灾祸,确实不失为一个上策。
“想不到老夫治秦二十七年,最后却得了一个假死出逃别国的下场。”商鞅在离开时无比唏嘘道。
“能活着就不错啦,荣华富贵,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您老活了这么大年纪,还看不开么。”
那是商鞅最后一次和易承对话,易承只记得商鞅凝视他良久,半晌之后才缓缓说道:“汝子日后成就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