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木匠的功夫(2 / 3)

一个小吏正拿着纸笔准备记录成绩。

郡守点了点头,有人立刻弯腰,从地上的作品中随意取了一件,递了离得最近的黄师傅。

黄师傅接过作品,先是仔细地检查了所有的边角和尖端,稍微蹙了蹙眉。

黄家祖传的口诀里,有一句是“制木先看尖”。尖在这里说的,一是指物体的角的部分,再则是榫卯接合中割肩拼缝的质量。不同的切削角度、锯齿的锉磨方式以及使用的榫卯样式等多个元素叠加起来,会对物件的“尖”造成极大的影响。

能把“尖”处理得相对完善的木匠,一定是已经入了木艺的门。

黄师傅又细细地用手把作品从头到尾摸了一遍,摸过之后,轻轻叹了口气。

用手去摸,是从触感上来感受细节的处理是不是到位。

在宁维则的前世,人们在评价传统木艺制品时,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作“质感”。

传统木艺制品的质感,其实就是藏在细节的处理之中。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在这种文化体系下,传统家具可以是方正的,可以是圆润的,也可以是厚重的。但无论是哪种风格,最外面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温和的、不毛糙的。

为了达到温和的质感,木匠们需要对物件做的处理就太多了……

把木材处理成想要的形状,那仅仅是个开始。

第二步,是把表面刨平后,完成物品的组装。

第三步,是对物件的表面进行反复的打磨和抛光,消除掉肉眼可见的瑕疵。在这个步骤里,除了想要留下的木材本身的特殊纹理外,一切的压痕、裂缝、刀痕、孔洞都要被消除得干干净净。

接下来,则是按照物件出现的场合,进行合适的染色,并对物件添加涂层以进行保护。哪些物件涂清漆、哪些抹桐油、哪些打石蜡,都是需要匠人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最后,在涂层之外,还要再进行一次打磨处理。马牙锉、锉草、麻绒,这些传统工艺中用到的打磨工具都是产自天然,颗粒粗细和软硬截然不同。匠人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感受工具的情况,之后再用合适的力度磨遍物件的每个角落。

只有这样,做出的物件才会平整饱满,拥有质感和灵魂。

黄师傅想了想,对身边的小吏说了句“中上”,才把手里的作品递给了韩师傅。

韩师傅接过来,先是仔细地摸了摸木棍边缘和转轴的连接处。之后他站起身来,两手分别抓住椅腿的双足,突然用尽全力向外一拉!

椅腿中间的转轴发出了轻微的喀啦声。

韩师傅点了点头,又从座位旁边摸出一块形状特殊的木块来。那是他在白天特意抽了一点时间准备的。

木块很厚实,其中一侧靠近两端的地方分别有一个细长的斜槽。

郡守看着韩师傅拿出了木块,满脸疑惑地问道:“韩师傅,这是何解?”

韩师傅咧了咧嘴:“测试用的,大人一看便知。”

在知道了考题之后,韩师傅临时想了个办法。

黄陆两家一定提前做过功课,而自家的学徒既要观察结构又要处理细节。这样下来,韩家的学徒在木匠基本功上很难占到便宜。

但自家学徒的特点也很明显——他们做的东西都极其实用,这是韩老头的个人风格在学徒中传承最到位的地方。第一天的评分,估计就要靠自己从这上面找补了!

只见韩师傅把正在测试的椅腿打开到最大,将这个木块从上方垂直放下去。木块的两个斜槽刚好卡到了椅腿两边接近转轴的位置。

“来三个人,过来帮忙测试。”韩师傅招呼着,三个小吏马上一路小跑地蹿了过来。

“你们俩,一人扶着一条椅腿。你,最瘦的那个,站到中间的木块上。”韩师傅淡定地指挥着。

瘦弱小吏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