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数年卫国战争,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中华大地上狼烟道道,烽火处处,鲜血和牺牲已是常态。
但能在战后有资格专门筑起一座抗战纪念碑的位置,却并不多见。
而位于夷陵上游一条山溪和大江的交汇处,就有这样一座高8.15米的纪念碑,静静的看着不断奔流向东的滔滔大江,提醒着后世的人们不要忘记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曾经有无数先烈在这里洒尽热血。
著名的石牌保卫战,是任何研究中国卫国战争史的人们都不可能忽略的存在。
唐刀自然也很清楚,他知道石牌保卫战其实有两次,一次是在41年新年后没多久,已经占领夷陵的日军为打通这个通往中国陪都山城的门户,向这里发起进攻,未果退走;第二次是在两年后的五月,日军集合两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再度向此地发起猛攻,造成中方官兵1.4万人战死沙场。
一个面积不超过3平方公里的战场,竟然战死一个整编师的中国军人,由此可见此战之残酷。
要知道,在未来雪原上一战击溃米国人意志的五圣山之战,鏖战43天整个山头被炸低了2米,中国军人也不过损失了1.15万人,其中近5000人战死,损失远低于此战。
唐刀更知道,这一战是属于第三战区第18军荣耀,也正是此战过后,那名扼守中轴线的18军第11师胡姓中将师长就此青云直上,成为那位麾下可以和第十战区那位司令官抗衡的名将。
但历史的车辙却在这里拐了一道弯,正在山城外围等候运输船消息的四行团接到第五战区司令部电报,命令唐刀率四行团最迟20天内抵达石牌要塞,和第三战区所属的18军共御强敌。
原来,在攻占夷陵后,日军的脚步依旧没有停歇不说,在湘省一带活动的日军第十一军竟然调遣两个师团向夷陵进发,这将使得在鄂西的日军达17万人。
日本人想干什么?答案已然是呼之欲出。
别说军政部大佬们被日本人的疯狂吓出一脑门汗,就是唐刀也大为意外。
不知是不是因为日本人在湘省防线那边受挫,又或是上一次山城大轰炸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受到巨大刺激的竟然把曾经时空中原本应该在两年后的套路提前拿出来了。
日本人发动枣宜会战的战略目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希望占领夷陵,获得通往山城的桥头堡,而后以此攻克山城,彻底解决中国的最高抵抗力量,一劳永逸。
但攻克夷陵不过是第一步,要想攻入山城,长江航道必须保持畅通,那长江沿线的中国守军必须消灭之。
而卡在西陵峡右岸的石牌要塞,是必取之地!
长江在这里转了一个110度的大弯,要塞里部署了六门190毫米口径的要塞炮,别说运输船,就是巡洋舰也禁不住这样的大家伙几下轰的。
当然了,此地山高水深,又没有什么道路,仅仅想要靠从正面攻入,那不知要付多少代价,日军投入重兵的目的,就是要来个四面包围,正面进行强攻突破,并对石牌要塞的两翼后方进行不断攻击。
为此,曾经时空中除了在鄂西属于第五战区防线的外围,日军投入六万余人进行攻击,在属于石牌要塞的战场上,更是投入2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共计五万余人。
第18军兵力大约在3万人,日军以5万对3万,兵力占优,重火力又占据绝对优势,中方唯一能拥有的优势就是地形,最终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还得看作战意志。
但这次,第11军再调两个师团入鄂西,总兵力高达17万,石牌防线压力比曾经时空中更大。
第18军已经是第三战区最强精锐,第五战区目前和十万日军纠缠本就竭尽全力,想从第九战区调兵已是来不及,刚抵达山城的四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