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复辽东与奴尔干都司之后,大明便得到了一个土地最为肥沃的产量区。
前期保守估计至少也有五六千万亩,因为大明洪武二十六年,北直隶的耕地面积是五千八百万亩。
整个东北的面积远大于北直隶,迁移过去一千万人,按照每人得到十亩地来计算,那便是一亿亩。
东北的土地真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向黑水上游北部开垦,反正都是奴尔干都司的地盘。
北地诸多藩国虽然发展多年,但之前由于饱受辫子的侵袭,人口并没有骤增。
导致所占据的面积仍然很有限,也就是沿海至纵深五百里到头了。
实际上超过二百里,居珉就很少了,动物比居珉的数量多得多。
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荒,成人至少可得五十亩,而且欢迎多多耕种,只要秋收的时候按面积交地头粮税就行了。
不过那边没有东北对关内的农户吸引力更大,每年参加闯东北活动的关内农户都在百万人以上。
主要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五地的农户为主,到了那边之后,农户立马变地主了。
人口够多的话,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上百亩土地,降雨比西北要多得多,河流更是不少,无非是冬天比关内寒冷一些罢了。
只要盖好木屋,保暖就没问题了,人能熬过寒冬活下来,等开春之后,种地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前三年完全免税,后三年实施半税,也就是农税只交一成收成就行了,其他的粮食都可由农户自行支配。
从第七年开始,才须缴纳全额税费,也不过两成而已。
此举就是在鼓励农户迁往东北,在那边开荒种地。
只要当地明人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朝廷对于东北的控制便容易多了。
“三年全免三年减半”的命令在当初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少文臣认为某新皇对农户太过有待了。
对此,某新皇的解释很简单。
收复整个东北,前后耗时不下六十年的时间,军费耗资超过三亿两银子。
阵亡将士超过二十万人,辫子入关劫掠导致关内的财产损失至少一亿两银子。
为此,大明帝国差点被穷凶极恶的辫子给打得直接崩溃!
如此对比起来,用减少农税的办法来换取东北的稳定,难道不划算?
谁有比这更好的法子,都可以提出来,只要符合实际情况,便可采纳实施。
当然,没想能想出既不花钱又不死人的完美策略,最后只能按照某新皇的意思来办。
关外地多,哪怕家家户户都种土豆,也不至于饿死。
不被饿死,那么百姓就不会轻易发生叛乱。
比起关内,无疑移珉关外对于朝廷和百姓都是很好的选择。
东北只是气候寒冷,生存环境看似恶劣,其实百姓只要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其他方面反而比困在关内老家好太多了。
某新皇认为,再过十年,也就是再给东北调过去至少五百万百姓,整个东北的情况就会彻底稳定下来。
虽然较于后世,东北依然是地广人稀的情况,但好地方都被明人占据了。
加上驻军通过铁路和河流参与防御,山沟里的土著不满意也蹦达不起来了。
某新皇认为消化东北需要三十至五十年的时间,不过自己等得起,届时草原也会一并被消化掉。
贯穿草原的铁路会将整个草原一分为二,不但能够起到控制草原的作用,还可以将数万大明王师迅速投送到鲜卑利亚中南部地区。
草原比东北其实更好消化,因为顺鸡被打跑之后,当地没跟着跑路的酋长都被招抚,牧珉也跟着受益。
最开始开发的矿区便是奥尤陶勒盖矿,该矿蕴藏黄金超过一千三百吨、白银高达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