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编织草帘的成本吧。”
周金昊说:“家里那边正在改进水稻收割机,将稻草收割后直接打捆,然后运到草编厂。
草帘编织机也能进一步改进,做成全自动编织机。
稻草捆被传送带摊薄,然后自动编织成草帘。
这些机械设计出来,我们使用固沙机就不成问题。”
陈立东问:“成本怎么样?”
周金昊说:“董事长,现在人工埋草的成本您算过吗?”
陈立东大汗,他亲自推动了噶甘公路的稻草固沙,但是真的没算过成本账,或者当时有人跟他汇报过,他早就不记得啦。
看到陈立东摇了摇头,周金昊说:“稻草固沙成本就是稻草加人工费。
我们先算稻草的钱。每吨稻草在蓝市那边的收购价是200元,编成草帘每吨加50元,运到嘎尔姆运费800元,装卸费10元,总计每吨成本1060元。
我们测算过,将稻草压进沙漠,按照1x1草方格计算,每平米用草1.2公斤,每亩地用草800公斤,稻草的成本就是848元。
再算人工,用简单工具手工作业,完成1亩地埋草,需要5个劳动力干满满1天,所谓满满一天不见得是8小时,可能需要10小时,但也按50一天算。
这就是250元。
这么算下来,一亩地人工固沙费用就是1100元。
而用机械的话,8小时干40亩,机械费算成人工费就是10000元,这一万元当然包括拖拉机手和机械师的工钱,再算上两个小工辅助换草,也顶多扣除400元。
一台机械一个台班毛收入9600元,只要工程不断,血赚。
机器作业,可以歇人不歇马,24小时连轴转。
人在驾驶室里工作,外边只要不飞沙走石,照样干。”
陈立东点了点头说道:“好,不错,这买卖值得干,不过你得考虑,将来甲方会把施工费用降下来。”
周金昊说:“一个台班费给够2000就行,那时候我们就卖机械了。”
这就是机械发明魅力所在,一台新型机械的问世,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为一个产业带来改变。
陈立东说:“只是这个稻草太贵,敢情一吨稻草就要1000多。”
周金昊说:“不是稻草贵,是运费贵。所以如果能就地取材的话,防风固沙的成本就能降下来。”
说到这,周金昊赶紧闭嘴。
为啥?
这里涉及到一个敏感性问题,嘎尔姆没有水稻,但是别的、相近的城市就没有吗?西青没有,西部地区就没有吗?
许多人都知道,在河套那边就大面积种植水稻,整个河套水稻种植面积至少上千万亩。
从河套运稻草过来,里程少一半,运费就少一半。
可是为啥没人提醒陈立东呢?
因为在蓝市收稻草、卖稻草的,是他媳妇的娘家人,将稻草运过来的车队也是用的东华纯电重卡。
这些车队不仅要运稻草过来,还要运钾肥、运这边的特产回去。
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谁敢破坏,都要损失圈子里大伙的利益。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那啥,周金昊不想做那样的人。
只听陈立东哈哈笑着说:“所以我在乌图美仁乡那边试验盐水稻,如果成功的话,咱们不用打多少粮食,收稻草都不亏。”
周金昊还是没有言语,其实他已经与蒙省那边儿联系过,准备承揽某条公路的防风固沙工程。从河套采购稻草,运费能节约好几百,每亩固沙费用就能控制到600元内。
理论一番,陈立东对周金昊十分赞赏。
科研和生产脱节,是华夏科技最大的弊端。
有些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