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剿贼(2 / 4)

是我愿意就能行的,这是陛下安排下来的差事,最起码也要赶在明天下午之前,将奏折送上去,此事事关重大,不能有任何耽搁,你先睡吧!”

喝完粥,陈松将碗又重新放进了食盒。

朱静安说了一些劝告的话,提着食盒离开。

夜深人静,陈松将自己的构想全部写在了奏折上。

在他的计划里,先以直隶为基础,每个县设置小学,小学学生,从社学中挑选。

每个府,设置中学,中学生,从小学生中选拔,采取考试制度。

通过的,进入中学学习。

小学学制五年,中学学制五年。

新学学堂会改名大明大学,每年六月中旬,会举行大考,毕业高中学生都可以进行考试。

能考上的就进入大学学习,考不上的,要么提前毕业,要么接着再考。

陈松没有要求考大学时的此事,所以大概率,凡是考不上的学生都会一直考。

考上大学之后,没有具体的学习时间,三年起步,上不封顶。

按照正常情况来看,四年基本上都能毕业。

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加上大学四年,这就是十五年的时间。

看上去似乎要比传统科举所说的十年寒窗苦读要多,但仔细算下来,比传统科举要好很多。

传统科举,基本上是三年一考。

也就是说,考生每三年才有一次机会。

这次考不上,就只能等下次了,就只能再等三年。

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在三四十岁左右,少年登科之人少之又少,几乎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能考中进士的人,哪一个不是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而且,传统科举,读书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限制。

你读书三四年能考上,那你就只用读三四年的书,你读书十几年二十几年才能考上,那你就要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书。

换算下来,在时间成本上,陈松所创立的这个制度要优于科举。

参加科举是有身份要求的,必须是良家子,至于那些贱籍匠户商户,根本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陈松创立的这个制度,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只要你是大明人,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只要愿意,都能够进行学习。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这样一来,范围面就要比传统科举广得多。

这种区别还不是陈松故意要这样整,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派所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儒家理学看上去更像是工具一样,主要是一个敲门砖,是参加科举的一个工具,朝廷所需要的官员有限,所以就会卡人数。

但新学不一样,如果想要让大明进行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就需要海量的人才,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是由大量的人才堆积而成的,可不是嘴皮子动动就能行。

所以陈松不得不降低入学标准,招收大量的学生,以此来维持住基本盘。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陈松一夜未睡,第二天下午,终于将奏折交了上去。

朱元璋在第一时间就将陈松的奏折拿了出来,上面的很多理念,朱元璋看的不是很懂,于是就将自己的大孙找了过来。

朱雄英跟着陈松学习了这么多年,自然对陈松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朱雄英站在朱元璋的身旁,朱元璋看着奏折上面的那些内容,时不时向朱雄英询问。

恰逢此时,朱标带着几份地方送上来的奏折进入了御书房。

他看着正在忙碌的爷孙两人,将手中的奏折放在朱元璋旁边的桌子上,就静静的站在一边看着。

朱元璋看得非常入神,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朱标的到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