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想,会不会让历史重演,喊出那一句仗义死节,就在今日!
杨慎是纯正的儒家读书人,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最后把脑袋读坏掉了,才堪堪考中功名的读书人,他能成为状元,就已经证明了其才智远不是一般人可比。
身为名教子弟,杨慎天然是站在儒家一边的,这一点朱厚炜自己也相信他绝对动摇不了杨慎的意志。
那么真到了那一天,这位大才子唯一的结局恐怕就只能是被远远的打发出去,远离政治中心,郁郁不得志,终了一生。
朱厚炜不觉得那些呆板,思维僵化的腐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但是他觉得杨慎这样的才子最终要是因为道统之争而黯然退场,那确实很可惜。
难道这些才子就真的不知道儒学已经变了味了吗?
在朱厚炜眼里,当前的儒学还不如干脆直接说是理学算了。
唐宋文风开放,名家层出不穷,文坛一直处于百花争艳的盛世华年,然而自打朱熹为理学发扬光大,为四书五经作注解之后,文人的思想就开始被慢慢禁锢……
到了大明,科举成了八股文的天下,考的内容还必须是朱熹注解过的四书五经,如此一来,一道道束缚的枷锁就彻彻底底捆在了满天下的读书人身上,思想也变的越来越僵化。
捆缚的还不只是读书人,妇人甚至孩童皆是如此,诸如七龄男女不同席,亲兄妹也不行,也就是说男女大防从孩童时代就已经开始。
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富贵人家的女子还以缠小脚为美等等,可见理学流毒之深!
朱厚炜之所以不喜欢儒学,或者说不喜欢披着儒学外衣的理学,多少还是受到后世的影响,觉得被禁锢了思想的读书人才是让华夏文明渐渐落后于西方文明的罪魁祸首。
至于通古斯野人入主华夏,那不是让文明落后,而是开了历史文明的倒车!
杨慎这一类的才俊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身在局中而不自知,也从来没有想过想要去改变什么。
或许他们自己本身就觉得自己是这种体制的获益者,自然也不想去改变。
朱厚炜甩开乱七八糟的思绪,看向杨慎说道:“朕打算让你出任燕京大学校长……祭酒……”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