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犹龙公见时局稍缓,便让祖父所南公一家携王妃出海来安南,自此定居会安。十余年后,世子长大成人,期间祖父遍请会安城中同样逃难至此的读书人尽心教导。”
赵新坐了好半天,屁股都麻了,起身走了几步,随即问道:“然后呢?”
“永历十六年(1662),国姓公收复台湾的消息传到会安,王妃便让所南公带她们母子二人前去投奔。谁知五月初三抵达安平外海,突然波浪冲天,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当时船就翻了。事后才得知,那时国姓公已经快薨了。所南公好不容易找了块木板死死抱住,这才幸免于难,第二日才被冲上岸,却发现了王妃的尸首,世子却是踪迹全。这根凤簪,就是当时王妃身上仅剩之物无......”
叶占荣说到此处,已经是涕泪横流。他从椅子上向前一滑,当即跪倒在地。赵新连忙让一旁的叶成相将父亲扶起来,等叶占荣哭的差不多了,这才听他继续说下去。
之后的事就是叶占荣的祖父原想要报官,谁知到了安平镇才知道郑成功已死,随后郑经便发动政变,自称延平王,率军从金门攻打台湾。一时间台湾各地都是乱哄哄的,叶占荣的祖父便只得断了找郑氏求救的念头。
他先是在海边寻了个僻静之处将赵王妃掩埋,等好不容易坐船回了会安后,又带人来到台湾安平,将遗骸起出,带回会安下葬。叶占荣的祖父并没有把那根凤簪随葬,他当时想的是万一找到了世子朱慈圭的话,也算是个念想。
赵新听完整件事,心说好家伙,原来前明末代赵王还真有后人。自己当初心血来潮,在宁古塔城下打了一回“明”字旗,居然牵扯出这么多麻烦事!早知道打死他也不这么干。
想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问道:“请问令祖父如何称呼?”
“上字讳季,下字讳思,号所南。小人家在会安的住处便是取自祖父的号,称‘所南堂’。”
“王妃埋在何处?”
“会安城西十里,祖父当年专门寻了块风水上佳之地,将周边二十亩地尽数买下,又安排了佃户居住在附近,以便看护。”
赵新点点头,他想了一下,随即目视叶占荣父子沉声道:“这件事,出你父子之口,入我之耳,再不可对外人提起。”
叶占荣一脸不解的道:“这是从何说起?如今殿下您连番征讨,攻克顺化,正应广传威名。要知道不管是会安还是这顺化城外皆有明香社,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当年遗臣之后啊!”
“明香社?那是什么?”
叶成相听到父亲的嗓子都有些沙哑,于是连忙帮着解释。
原来在明末清初之际,大量躲避战乱或不愿事淸的明朝遗民遗臣移居会安与顺化地区,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去了岛国的朱舜水。
当时的阮氏政权将这些南逃的华人集中安置,并允许他们建立特殊的行政组织明香社。
在叶成相的口中,眼下的“明香社”已经不是单纯的明朝遗民了,这一百多年里,那些在安南出生的华人以及混血后代聚居的村落也被称为“明香社”。他以前听爪哇来的华人客商说过,这样的村社在爪哇和吕宋也有。
安南最早的明香社正是建于会安,创始人被称为“十老”和“六姓”,他们被尊为明香前贤。其中“十老”来自于浙江和福建,分属孔、颜、余、徐、周、黄、张、陈、蔡、刘等家族;“六姓”则包括了魏、吴、许、伍、邵、庄等。
早期的明香人在入籍安南的同时,非常强调自身的“华人”与“明朝遗民”的身份。为维护其群体特征,而不至于被当地的族群迅速同化,他们建立了相应的祠堂、庙宇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比如去年在柴棍新建的嘉盛明香会馆,供奉的就是供的是从朱元璋到崇祯的神位。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