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是李建成。
魏征在东宫的地位如何呢?一开始,排在韦挺、王珪之下。
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李渊流放了韦挺和王珪这两个主要的东宫负责人,没有注意到魏征。
韦挺、王珪被流放后,魏征就成了东宫最重要的大臣。
武德七年,李建成昏招频出。李建成还做出了收买李世民铁杆尉迟敬德这样的事情,幸好尉迟敬德没有将计就计当卧底,不然李建成死得更快。
魏征的思维差到了什么程度呢?张良运筹帷幄,让吕后给刘盈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助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这计策一般人想不出来,可是至少能够看懂吧。但魏征是看不懂的,还批判张良不帮忙:
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
不久后,李建成就死了。这对魏征倒是个好事。
一段千古传诵的君臣关系,即将拉开帷幕。
魏征遇上了他的第六个主公,他一生的贵人,他的恩人,他的再生父母,也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也看中了心忧百姓的魏征,不懂人情世故的魏征,和那群老谋深算的家伙完全不一样的魏征,他似乎看见了当年还单纯的自己。
魏征真正的贡献在于诤谏,他虽然也当过参议朝政的宰相,但总领朝政的是首辅房玄龄,像魏征一样可以参议朝政的大臣很多。
魏征贞观七年当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一直到贞观十七年。理论上,门下省可以封驳诏书,但在实际操作中,封驳诏书的并不多,零星的案例会被记载下来的。
魏征心忧百姓,有勇有识,一生进谏两百多件事,对贞观之治贡献很大。
但在罗逸看来,魏征获得李世民重用,还有别的原因。
这就要分析李二的心理了。
普通的君臣关系,都是皇帝对大臣有恩情,朝廷对大臣有恩情。
皇帝面对大臣时,有足够的优越感和施恩感,这才是正常的君臣关系。
但在李世民这里,他得不到这种当皇帝的感觉。
前面已经分析到了,他和房玄龄是创业伙伴,已经互相报答过了,他面对房玄龄很难产生作为皇帝的优越感和施恩感。
虽然他们曾经努力去更新关系,房玄龄尝试着把他看着长大的小王爷当成皇帝一样去敬畏;
李世民尝试着赏赐房玄龄,增加自己的优越感和施恩感,但是这些赏赐又值什么呢,房玄龄已经是首辅了,李也拿不出更珍贵的东西去给房玄龄了。
李和房努力去更新关系的尝试是徒劳的,很快就放弃了。
他们这辈子都没法重新开始,像正常的君臣那样相处了,只能按原来的关系走下来了,可能像家人,也可能像朋友,反正没法像普通的皇帝和大臣了。
李世民需要去找一个贤臣,让他找到当皇帝的感觉,找到优越感和施恩感。
李世民发现了魏征,魏征起初对大唐也没有功劳,还和他曾经是仇人。
这正是李世民需要的感觉。
李世民说:“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李世民批评魏征时说:“若朕儿能谏争,还作此骄慢,亦须扑杀。”
在李世民看来,魏征是他一手推举打造出的贤臣,像他儿子。在魏征面前,他找了这种施恩感。
魏征是知道自己没有多大开国功劳的:徵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
魏征受如此大恩,每天都思量报答,别的做不了,我就努力提意见吧。
后来,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镜子。
他们是明君贤相的代表,是千秋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