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二与魏征的矛盾(2 / 3)

大唐称心 苦瓜炒蛋花 4303 字 2021-05-11

征继续坚持,李二和魏征互相指着鼻子喷唾沫,最后太宗同意了魏征的意见,诸如此类。

严格来讲,这在唐朝是一种犯罪行为,属于“漏泄禁中语”。更关键的是,魏征此举,当时太宗并不知道,是事后才知道的。这就犯了太宗的大忌,太宗极为看重的是君臣坦诚相待,此事在《魏郑公谏录》“太宗移旧阁”事件中有非常突出的反应,太宗在大部分时间,对魏征都非常优容,但是,在“移旧阁”事件中,李二大怒,已经启动了给魏征治罪的正式程序,为什么?李二说的很清楚,“昨问卿事,遂隐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终不与卿相见”,因为魏征在这一事件中,对太宗有所隐瞒,所以太宗大怒。请注意,那时候是贞观十二年,那时候魏征活的好好的,但太宗当时一度“令御史引出鞫问之”,可见李二对于君臣坦诚的重视程度。

而魏征事后还不改正,仍然瞒着李二私下给褚遂良一些“漏泄禁中语”的资料,属于再次违背了君臣坦诚的原则,李二对此生气,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三,李世民对魏征的惩罚属于什么性质?一是推到了他自己写的碑,二是悔婚,原本答应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后来反悔了。

那么这都是李二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皇帝做出的惩罚。那碑文本就是李二自己写的,现在太宗收回自己的东西,这是多大的事情吗?太宗自己的女儿,太宗不想嫁了,有多严重吗?

除此之外,我们看看,太宗还有其他的处罚吗?没有呀。魏征的爵位“郑国公”,由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妥妥的继承了。魏征的四个儿子,有三个官品都很高,魏叔玉官至光禄少卿;魏叔瑜官至潞州刺史,魏叔璘官至礼部侍郎。发展的都挺好的。

最后,即便是那个被推倒的碑,后来李世民又下令重新立了起来,李二征讨高句丽回来后,“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那么说回侯君集的事情上。

魏征建议以侯君集独掌诸卫兵权更加深了李二的猜疑。是魏征不只是认为侯君集才兼文武,可出将入相,还建议以侯君集独掌诸卫兵马大权。虽然李世民没有听从,但此时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李二回想此事,难道不会感到后怕吗?

当年,他李世民凭着豢养的八百死士孤注一掷,夺取了最高权力,若果真采纳了魏征的建议,让侯君集独掌诸卫兵马大权,那他李世民能当唐高祖李渊第二就算他走运了。接下来,我们再详细讲讲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

杜正伦出身山东寒族,以秀才入仕。他是秦王府学士,贞观元年,经魏徵举荐,擢兵部员外郎,后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参典机密。后来,杜正伦因漏泄太宗语于太子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因牵涉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流放驩州。

杜正伦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引起李世民对魏征的猜疑,我认为主要与杜正伦所处的位置有关。杜正伦时任中书侍郎,为中书省的副长官,参典机密,是位高权重的人物。我们知道,中书省是起草诏命的机构,所以许多军国大事的决定处置都是中书省最先与闻,杜正伦任中书侍郎,所闻的皆是机密的军国大事。

中书侍郎一职寄任之重,专典机要绝非虚言。杜正伦既然能将太宗的话漏泄给太子李承乾,那么他会不会将更多的机密泄露给太子甚至其他人呢?显然,李世民已经不再信任杜正伦了,而且这已不是李世民第一次因中枢大臣漏泄禁中语而大发雷霆了。

就连任门下省侍中的高士廉和王珪都因对机密之事处置不当而被贬,更何况是时任中书侍郎,参典机密的杜正伦呢?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后,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李世民发现太子李承乾打算效法自己,发动兵变挟持自己。

作为一个政治强人,李世民是绝不愿意重蹈其父李渊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