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元皓(2 / 3)

缝插针,表达意见。

“朝廷意图北伐,三万大军出塞外,其艰辛困苦无须赘述。我虽只是一介小小军候,却也想尽尽绵薄之力。不过,在下愚钝,少有谋略,怕不堪重任,故望能得到子并兄才智。”

“这——”张超面露为难,“当今朝廷昏弱,宦官掌权,在下不过一介白身,又能做的了什么?”

这显然是托词,而且尽是些大话空话。

杨信闻言,大感失望,忍不住多说了几句“鲜卑犯边,百姓受害,此正壮士用武,文臣出谋,为国效力之时。以先生的才学谋略,却困守家中,钻研那于国于民都无益的书法……”

张超还没答话,倒是那布衣青年横眉怒目,冷声道“哼!听着冠冕堂皇,但你所说的,何尝不是空谈?大势不可逆,你们以大义驱之,实则是逼着子并兄往必死之地。”

“必死之地?”杨信眼神一动,客气地道,“还请先生指教。”

“两军交战,影响因素无外乎天时、地利和人和。”布衣青年侃侃而谈。

“前汉武帝北伐匈奴时,除最初选在秋季,后来则多在春夏主动出击,因秋冬天寒,不利远征。而我朝北伐鲜卑,居然选在八月,此天时不在我;”

“汉军千里出塞,后勤补给难以跟上,而草原却是鲜卑人的地盘,来去自如,此地利不在我;”

“朝廷多方征调兵马,却未经演练整备,本就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又调匈奴、乌桓骑兵,更是成分复杂,内部不和,此人和不在我。”

布衣青年口若悬河,猛一挥手,质问道“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你说,这是不是必死之地?”

“还不止,”杨信哑然失笑,替他补充道,“田晏、夏育仅是一夫之勇,臧旻亦无出塞经验,和身经百战的檀石槐相较,将帅也不在我。”

“这么说,你知道此战必败?”布衣青年闻言,微微皱眉。

杨信点点头。

“那你为何……”布衣青年疑惑,忍不住道,“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你的家世,根本就不必掺和到北伐中的。”

“孔子虽有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杨信洒然一笑,“但观其所行,却是应了另一句话。”

“哪一句?”布衣青年狐疑。

“道至所至,虽千万人吾往矣。”杨信字字铿锵。

布衣青年不服,摇了摇头“但你我皆非圣人,只是普通人罢了。”

“不错,”杨信点了点头,却又道,“但是,我还有一言,先生姑且听之。”

“请说。”布衣青年也面露肃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杨信一字一顿道。

布衣青年如遭雷击。

很快,杨信告辞,拉着一脸意犹未尽的张猛离开。

招揽失败,他自然不会逗留了。

杨信有些失望这天下,恐怕这种徒有虚名的人还不在少数,甚至窃居高位者,都有不少沽名钓誉之辈。

……

还没走出多远,那布衣青年却追了上来。

“子誓,还请留步。”他是跑来的,气喘吁吁。

杨信勒住战马,赶紧下马搀扶,微笑着道“先生,何以教我?”

“我想随你从军!”布衣青年气息未平,表情却是坚毅,“君之一席话,令我如醍醐灌顶!我因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是以弃官归家……但是,我呆在家中,读书写字,对国家又有何益?埋忠骨于北疆,总好过在此无所事事。”

杨信闻言,不由大喜“有先生之助,何愁大事不成?先生放心,只要我还活着,必会保先生周全。”

他见布衣青年分析胜败之道,心中已经清楚,相较于张超,对方才是真正值得招揽的人才。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