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版主(1 / 5)

除了学习和生活,大学里如果不做点学生会或社团的工作,就会觉得乏味许多。这对生性不喜欢拘束生活的严寒来说,就像鱼儿跳进了大海,鸟儿飞向了天空一般。

一般来说,大学的学生组织有两条平行线,这两条线中的一条即为学生会组织,很多人以为团委管学生会,但实际上团委和学生会在组织层面并没有隶属关系,就因为这点,莲城大学曾出现过学生会和团委“争权”的事情。但严寒一直觉得,学生会跟团委斗法根本就是伪命题,团委就算不能领导学生会,但至少是指导学生会的,学生会主席也是要向团高官汇报工作的,这个细节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学生会组织有两级,分别为校学生会和院学生会,个别专业如果没有成立学院,独立为系的话,即为系学生会,组织上与院学生会平级,只是系学生会一般人数较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存在感。莲城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专业齐整,学院众多,所以,一般情况学生多和院学生会的往来较为紧密,严寒的大学四年甚至一度没有感觉到校学生会的存在。学生会自己又自成一套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在校学生会和院学生会中通用,例如管理团队为学生会主席团,主席团有主席、团委副书记、副主助理等;然后下设学生会各部门,例如学习部、文艺部、体育部、礼仪队、安保部(有的叫护校队)等;部门设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等职;再就是干事,严寒一直觉得,干事这个词起得妙,名字上就让你知道你是干事的。干事一般由大一新生组成,如果混到大二还做不到副部长,一般就自动退了,不然和大一新生一起干事会不好意思的,有意思的是,干事也不是报名就能干的,也得通过报名、面试、选拔等环节,你想为学生服务,也得争取。因为在电脑方面比同学稍微懂得多一点儿,严寒大一的时候就和一个同学一起报名院学生会信息部干事,结果严寒被选上了,同去的同学没被选上,害得严寒当晚请那个同学吃了一顿大餐。

另一条线为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归校团委管辖,所以学生社团通常来说均为校一级,学院一级一般来说不成立社团,社团多以兴趣爱好、专业为纽带,在全校范围内聚集一批有共同兴趣爱好、志向的同学,组成学生社团,例如篮球协会、证券协会、自行车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校一级团委为了方便管理众多的学生社团,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社联”)。在这个体系内,理论上,学生社团联合会与学生会主席团为平级的两翼,平常井水不犯河水,但实际上两者互相瞧不上,学生会干部自觉高人一等,有“管”人的权力,社团领导又觉得学生会只会溜须拍马不干实事。不过,从组织和调动学生这一点上来说,学生会还是比社团有着先天的优势,学生会可以发动和依靠班主任、辅导员、班长充分调动学生,而社团往往只能靠组织活动本身的影响力、魅力等市场化手段来吸引学生。从这点上来说,学生会的确更像政府,而社团更像企业。

虽然各学生社团与学生会各部门都是服务学生、发动学生的组织,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会这个组织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五四时期,学生会就曾支持反帝爱国运动,积极保护学生权益,此外,学生会因为学生工作关系与领导、老师走得更近,所以学生会所整合的资源要远大于学生社团。多年以后,中山大学学生会的一纸干部任免公告火了,在公告中,竟有56个正部长、99个副部长,并且还有严格的“正部长级”“副部长级”,而之后的道歉仅仅是“表述错误”。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的学生会以其过于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为人诟病,学生会是否应该存留的讨论也在社交网络上不绝于耳,有很多“学生官”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官”,并且把个人的目标定位于“当大官”而忽略了服务者的本色。过于官僚化的运作体系只会使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迷失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