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
《一无所有》这首歌唱出了这会儿赤贫老百姓们心中最大的痛。这世界是非常残酷的,没几个人会为草根发声。原时空《一无所有》一出来,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因为这首歌在为草根发声。
收割稻谷时,许多人一边吼着这首歌一边干活。
“行之,我们会一直这么穷吗?”有个穷小伙偷偷来问。
“不会!相信自己!也相信我!”
在这小山村幸福农忙的时候,唐行之的文章几经波折,最后还是登上了《人民日报》。
当然,一通分析改开的内容被删掉了80,里边还添加了大量参考文献,文章作者除了“诸葛卧龙”,还多了一个人。
诸葛卧龙名字在前。
唐行之的文章最精华处,是他从后世抄来的合作社+分组竞赛。
之前大锅饭失败,除了众所周知的懒汉越来越多,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擅长某件事的人不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
比如有些人心细,又对动物有耐心,但他力气比较小,种田肯定就不太行,养殖牲畜估计就拿手。看着他是个成年男的,就让他跟着大部队去插秧,能干得好才怪了。
为什么改开头二十年发展生产力那么猛?就是因为擅长某件事的人,去到了合适自己的岗位。
唐行之的假设,让生产队城里各种小组,比如养牛小组、养猪小组……
这不就和之前一样吗?
不,重点是尝试“大包干”到组。
而且唐行之讲了,要从兴趣出发,要从责任心出发,要从肯学习的态度出发,还要立军令状。
立军令状,这是扶贫立志。
重点是突出“肯学习”,这是扶贫扶智的内容。
要是这2020年都好使的科技扶贫方法在1978年不好混,那真服了。
当然,现在没有扶贫的概念,要到1986年国家出了划分贫困线的标准,成了扶贫机构,确定了扶贫方针,扶贫这个概念才传开。
到后边,就是唐行之那四点操作方式,还有人给他补上了许多参考文献,让论点变得更具说服力。
“诸葛卧龙?这不是真名吧?用这化名,真是好大的口气。”休息的时候,队长看报纸看出了神,好半晌才回过神来,“不过这人是真的厉害。”
唐行之淡定的打开军用水壶,喝了点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