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前111年汉武帝设交趾郡,河内便在其范围之中。南朝宋时在河内地区设置了宋平郡,治昌国县。隋朝时改为宋平县,为交趾郡的治所。公元621年,唐朝将交州的治所迁往宋平县(今河内),并修筑城池,后来为总管一方的安南都护府,唐朝后期又成为静海军节度使的驻地,2007年,河内出土了唐朝安南都护府遗址。9世纪末,南诏一度占领交州,时任安南都护兼静海节度使的唐朝大臣高骈为抵御南诏入侵而修筑罗城,交州(河内)遂又称“大罗”。939年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现今河内地区曾为越南李、陈、后黎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
1010年,李朝创建者李公蕴(即李太祖)颁《迁都诏》,从华闾迁都至此,定名“升龙”,是为河内建都之始。李太祖宣称迁都的目的是“以其图大宅中,为亿万世子孙之计”,称赞河内地区“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当时的河内地区已是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的地区,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属军事性质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后便成为了一座大城市。升龙(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周长约25公里,内城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待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区。李、陈朝时的61条街坊,黎、阮朝时的36条街坊,都集中在这里。
随着历史的变迁,升龙又先后称为中京、东都、东京、北城。其中,1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曾攻入升龙,对其大肆破坏,并一度在升龙设置了达鲁花赤的官职。1397年,在陈朝权臣胡季的操纵下,越南将首都从升龙迁都清化,并将清化称为“西都”,升龙称为“东都”。1407年1427年间,越南为中国明朝占领,河内是明朝交趾布政使司(交趾省)的省会,称交州府,东关县(今河内)为其府城。后黎朝驱逐明朝以后,河内称为“东京”,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环抱在珥河(红河)大堤之内,最终将这座城市定名河内,并沿用至今。
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河内曾是“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府所在地,从此给河内带来法国风。位于市中心,被称为河内第一风景区。湖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00米。湖岸四周树木青翠,浓荫如盖。湖水清澈如镜,幽雅娴静,平均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玉山寺、龟塔。龟塔位于南部湖中龟丘上,碧波塔影,交相辉映。如今,塔上安装了照明设备,每逢节日,塔身被灯光照得通体辉煌,玲珑剔透,甚为美观。北部湖中的玉山寺,崇祀佛教和越南民间神,有朱红色木结构的“旭桥”将此寺与岸边相连通,桥头有耸立的笔塔。还剑湖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1418年黎朝太祖、越南民族英雄黎利在发动反抗明朝的蓝山起义之前,在湖水中捞得一把宝剑,上刻“顺天”二字,10年后已称帝的黎利乘船游水军湖时,突见一金龟浮出水面,游向船边,黎利拔剑斩去,金龟口含宝剑潜入水底。黎利命人排水寻剑,但水中剑、龟全无,人们说这是金龟要回了宝剑,湖名从此被改为还剑湖。
“此地以丝绸之路繁荣。”。
进入商品交易所,这里出售鱼肉。
道具店出售白虎半月刀。
一天后补给完毕后,我们离开了越南河内港,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4年2月23日上午,离开了越南河内港。”。
1524年2月13日东南亚村落发现遗迹,是12世纪克鲁美族所建,意为首都之寺。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