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雕像(13 / 14)

奥林匹克 陈虎a 24801 字 2020-03-18

该城曾先后毁于发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庙大部分倒塌,居民多半迁徙。法国委任统治时期,巴尔贝克是大黎巴嫩的一部分。

今天的巴尔贝克神庙虽称作罗马神庙遗址,但它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从1956年开始至内战前,每年夏季都在这里举行巴尔贝克国际舞蹈和音乐节,酒神巴卡斯庙通常作为音乐节的会场。内战后巴尔贝克艺术节逐步得以恢复。

神庙由祭礼大厅、朱庇特庙、酒神巴卡斯庙、美神维纳斯庙组成,全部用巨石垒成,气势极其巍峨。庙外有巨石筑的高墙环绕,庙内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达数十米的台基上,巨石长1920米,宽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达2000吨。

祭礼大厅穿过入口,迎面有几块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经过一个六边形的前院,来到祭礼大厅。厅长1045米,宽103米。厅内有两个祭坛,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于大厅开阔,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长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后墙已毁。厅中原有128根大花岗石石柱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乱遍地。

朱庇特庙大厅西端,有石阶通向朱庇特庙。此庙约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尼禄皇帝时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组成气势雄伟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侧面各19根,共计54根。巨柱高达20米,直径23米,均由3节圆柱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毫无粘合剂,而刀刃不能入。朱庇特神庙已濒全毁,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们以其雄伟高峻被视为黎的骄傲,人们常把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并称为黎的象征。

贝特丁宫位于贝鲁特市南部45公里处,始建于18世纪末期。一直是巴希尔谢哈布酋长(1840年流亡国外)的行宫。1842年谢哈布王朝被推翻,但该宫仍属巴希尔后裔的财产。1861年国家将其收购,成为当时政府的所在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又成为地方政府的办公处。1930年黎当局宣布它为历史古迹保护地,并予修复。1943年黎首任总统扈利决定把贝宫改为自己的夏宫,并将1850年客死的巴希尔酋长遗骨从君士坦丁堡运回贝鲁特,葬于贝宫。此后,黎当局对贝宫进行了全力修复,使其保存了完好的面貌。

贝宫分三部分(一)巴哈尼埃宫。其庭院是举行舞会和表演的集体活动场所,酋长及其随从出征或狩猎前在此集结。院子的一侧是长排客房,上层改为博物馆,内有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贵文物,如兵器、服装、珠宝等。(二)马斯塔宫。内有一大院,原为马厩,可容纳约500匹马及其骑士,国王的600名卫兵也可在此集结。马厩上方有个美丽的庭院,中间建有喷泉。左侧是大臣办公室和接待处。(三)哈里姆宫。这是酋长、王后及嫔妃的生活区,设有厨房、备餐间、华丽舒适的浴室、闺房及厅房。厅房是酋长处理朝政和休息的地方。由于山区冬季严寒,酋长与其亲属在二层过冬。内院还有酋长发妻(卒于1918年)的陵墓,酋长遗骨运回后也葬于此。

贝宫旁边还设有酋长三子的行宫。贝宫造型优美,雕琢精细,富有黎民族特色,是黎建筑的瑰宝。

朱庇特神庙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庙。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约建于公元100年。正面耸立8根石柱,侧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径2米,柱上刻满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的精致图案。石柱镶接成长廊,拱顶有巨石浮雕,刻有28个神像。神庙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