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崔乾佑站了出来,他的办法很简单诱敌出战。
安禄山开始并没有看上这个计策,其实这根本算不上计策,因为太普通了。
但是面对群臣的情绪,纵使安禄山心里不爽,也不能违背所有人的意愿。于是就同意了崔乾佑的办法,暂且一试。
说实话,庄严、高尚等一干谋臣潼关没有看上这个办法,他们打心底就觉得没什么用。但是目前来看,还真就只有这一个办法能挽回局势。
于是几人纷纷开动脑筋,帮助崔乾佑完善他的计划,期望哥舒翰能够走出潼关来一场肉搏战。
最终,崔乾佑带着队伍出发了,他只带了四千名老弱残兵,而且目的地是洛阳与潼关之间的陕郡。
半年前高仙芝和封常清执行坚壁清野的计划,退守潼关时把陕郡搜括一空,留给叛军一座空城。现在崔乾佑带着残兵来驻守,这么一座前线城镇诱敌的意图太过明显
然而
这原本不可能实现的计谋,遇到了迫切希望哥舒翰死掉的杨国忠,真就成了
不得不说,如果不是杨国忠一心想整死哥舒翰,历史上有名的、打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很可能一年就结束了。
可惜历史不能改写,杨国忠的罪过永远也无法洗清。
。。
不久之后;
陕郡有叛军出现,且人数只有四千的情报,被人送到了李隆基的龙书案上。
这份情报看的李隆基心中大动!
在杨国忠的大力推动下,李隆基毫不犹豫的向哥舒翰发下一道圣旨,要求哥舒翰带兵出潼关、攻陕郡,光复东都。
李隆基不知道这是陷阱吗?
或许李隆基心里是知道的,但是他并不在意。
首先、全国各地的起义军风起云涌,干劲十足,地方力量不断增强。
第二、战斗力不亚于叛军的朔方军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指挥下连战连捷,把河北的史思明打的四处乱窜。
第三、地方团练兵兴起,在义军的配合下战力不容小觑,进取不足,但守土还是足够的。
以上种种情况的出现,将安禄山的叛军势力压制在洛阳、郑州、汴州一带,俨然成了瓮中之鳖。远了不说说近的,河北和潼关的数场胜利,同样让李隆基底气十足。
信心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方面,促使李隆基的平乱心情越发迫切。
是什么呢?很好理解,就是粮草辎重。
关中的长安作为大唐首府,早就不是原来的粮仓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地位的提升,它的所需九成粮食供应需要从各地运输。每年经黄河运来的粮食,最高时高达四百万石。即便如此,关中地区还偶尔会闹闹饥荒。
如今安禄山占据洛阳,基本上就等于把黄河运输线给掐断了。长安所需的粮食,就得走长江、入汉水,然后从陆地运到长安。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最后运来的数量还少的可怜。长安城周边全是各地赶来护卫京师的地方军,东边潼关还有二十万守军,这些人全都要吃饭。
如果一直耗下去,安禄山会完蛋,朝廷怕是也还不到哪去。
综合考虑,李隆基决定让哥舒翰出潼主动出击。他坚信,以哥舒翰的能力和士兵数量的优势,一定可以战胜安禄山。
。。
当圣旨送到潼关的那一刻,哥舒翰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没有给李隆基面子,因为他知道,出了潼关必败。
毕竟是圣旨,不能随便拒绝,所以哥舒翰写了一份奏疏,把平叛策略说的清清楚楚,要彻底瓦解叛军必须用最笨最实际的办法固守潼关。
对于这道命令,朝廷上下也是一片反对之声。
林凡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但仍然连夜派人从灞上给太子送去文书,请太子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