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着,盼望着,担心着。生活日复一日在翻版,没有风浪,在等待中她培养起更沉静更坚韧的心性。没有听到陈渐与王珊珊恋爱消息传来,她的心便渐渐地滋长了希望。
暑假漫长,为了驱除沉闷,她偶尔择一个太阳不那么热毒的日子,背着画夹到山野小溪幽林间写生作画,心里装着忧郁与牵挂。她的画,再看不到活泼的场面与亮丽的色彩,孤独的白云,离群的小鸭,蹲在田埂上忧愁地吸着旱烟的老农……,就是花朵,也是微小而带着苦涩的韵味。
面对着茂盛的森林,高大挺拔的树木,她再画不出它们的壮美,走在人迹稀至的深谷,踩着厚厚的落叶,她的内心涌起的只有一股悲凉。她耽于沉思,留恋寂寞,沉溺于落日的荒凉……
此外,她还开始了有步骤的日记写作,因为满腹的心事总得倾诉啊。是贾平凹说的吧,他说,快乐的时候,写作能把快乐分为两份乐而多乐;伤忧的时候,写作能把忧伤分为两份忧而少忧。这话真不假。起先,她不好意思完全披露自己的心事,怕日后的自己看了会引以为耻。但这样的骗自己,隐藏真情实感,让她更难受。渐渐地,她就把对陈渐的思念,自己的困惑,悲伤与希望,遐思与懂憬,无一遗漏地倾露于字里行间了。她每天都思考,都幻想,都写作一一日记的写作,竟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了。如果偶尔有一天不动笔,她就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她一个晚上都会郁郁的不乐。为了减轻痛苦,她于是拼命地在日记本上写呀写呀,比一个专靠稿费为生的作家还勤奋。
陈渐在日记中越来越明显、深刻了,有时竟跃出纸面与她对话。随之而至的是王珊珊,她写着写着,甚至喜欢起王珊珊了,就像一个作家喜欢他书本中的正面人物一样。她喜欢她的纯真,欣赏她的聪明,赞叹她的美貌,佩服她的勇气,因为珊珊比她小,她心里不免又窝藏着对珊珊的呵护。
有一天,她忍受不了这种日复一日的思念与游离于实体之外的日记记叙,去了学校一趟,为的是亲睹陈渐一眼。从学校回来后,她写下了长长的一篇日记——
1992年 8月16日晴
上午,我去学校了,我忍受不了思念的压迫!我知道我没有勇气直接找他,但还是去学校了。去学校所目睹的一幕及产生的感慨,叫我如何能忘怀?就是此刻提笔记述,也令我感慨万千,思绪混乱!
跨进校门时,我简直不敢东张西望——近一个月的离别,我竟成了学校的生客了。我怕遇见人,怕他们会窥见出我的心事。可喜的是,校园静悄悄的,空荡荡的,除了教学楼处传来寥落的几声讲课,还有树上的几声蝉鸣,校园像弃园一样的空寂。但我还是心虚得发慌,连去自己的宿舍都要找借口。宿舍干干净净,根本用不着打扫,由于缺乏人气,发着幽霉味。我打开窗户,向着窗外眺望。记得开春的那个早上,我也是这样的打开窗子,欣赏浅草雏燕,陈渐来了,那是一个何等甜美而激荡人心的时刻啊!春天过去了,草木丰茂了,燕子飞走了,眼看寥落的秋天又要来了。春去春又会来,曾相识的燕子还会归来么?陈渐还会来么?——我就这样对着窗外哀思,感伤自己与陈渐的别离。我怕自己又会哭泣,赶快逃出这个幽寂的小屋。我驻足倾听辨别,却找不到我想要的声音。我失望,悲苦,躇蹰着不肯离去。是的,我一定要等着看上他一眼,哪怕等得我的心啼出血来!
我举目四望,望见那枝繁叶茂的榆树下,校长的那幢宿舍楼前,围着一圈子人在打扑克消遣,我犹豫着要不要过去。我不喜欢这样浪费时间,融不进那般“平庸”,但总不至于在晴日里,一个人孤零零失魂落魄地在校园里游荡吧。我更怕我的孤寂悲苦,会筑成一道无形的墙壁,从此把我与世人隔绝起来,与现实隔绝起来。
王珊珊竟也在那儿!一个如此聪明,如此清贵的少女,竟也杂在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