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解囊。
道教文化在中国有着长久的文化底蕴,在接触之后,很容易产生认同感。
一时之间,长安城信奉道教的人数,
直线攀升,张衡每日传道说法,忙得不亦乐乎。
因是夏季天气炎热,张衡便决定先筹划好一切,等到入了秋天气凉快了再动工。
到时候长安令可以征集秋冬劳役帮助张衡,只要人多,主体建筑修起来快得很,后期的雕花上漆和彩绘,可以慢慢来。
刘志在长安一直待到七月底,这才打算回洛阳,好赶在中秋节之前回到宫中,陪伴母亲和妻子过节。
此时边境上早已开战多时,正如段颎所说,西藏地区的战争毫无挑战性。
那些氏族部落生产力十分落后,面对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提不起半点斗志。
张奂负责整个战局的调度指挥,每到一处,都是先礼后兵,派人将皇帝的民族政策宣传下去。
双方都是以谈判为主,氏族部落们本就没有什么家国观念,听说归顺之后不但不会受到奴役,国家还会大力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
因此,不用动一兵一卒,几乎绝大多数的部落都开开心心地加入到大汉的怀抱。
只有极个别的部落首领冥顽不灵,仗着地势险要,负隅顽抗。
当然,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在大汉军队面前,纯粹就是螳臂挡车,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到了夏末初秋之时,整个西藏地区,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已经尽归大汉所有。
其余的无人区域,被包围在中心地带,虽然目前还不打算开发,但按照常规,主权上也是属于大汉的土地了。
至此,大汉的地图从马蹄形,变为了扁圆形,看地图的时候,再也不会让人觉得别扭了。
而且,这些地区大多都是自愿归顺的,用不着浪费兵力常驻军队,只需要派一些行政和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经过朝廷商议,决定首先派人为他们改善居住条件,那边气候严寒,冬季漫长,若没有可以避寒的房屋,必然会导致生存艰难。
等到了明年春天,帮助他们开垦荒地,扩大传统的耐寒作物青稞的种植面积。
除了放牧牛羊马之类的,西藏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其他的粮食作物无法生长,唯有青稞成为了主打产品。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在本地的种植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
但由于高原上种植条件差,青稞的产量又奇低无比,因此当地氏族部落的生活十分之坚难。
刘志打算收复西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数年前,他便指示农学院在云州成立了分院。
那边也适合种植青稞,作为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必须要尽快进行杂交研究,提高产量。
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收复西藏地区也便意义不大。
幸好这两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正在研究的已经有两个品种表现优异。
产量比从前的原生品种差不多翻了一番,虽然和中原的粮食作物相比,还是偏低,但比从前已经强了太多。
也正是有了杂交青稞做底气,刘志才正式提出了收复西藏的计划。
因为光是青稞产量翻番这个诱惑,就足以让他们心动到无法拒绝了。
更别说还有其他各方面的诸多好处,直接包含了他们的衣食住行。
西藏这边一切顺利,而远东地区的战役也正轰轰烈烈的展开。
皇甫规所部和段颎所部,本就是边军中人数最多的两支军队,加起来有一万多人。
西域和北匈奴本土军队加起来,足有两万人,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骑兵。
虽然呼衍王有五万大军,但两位将军都信心满满,认为有这三万大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