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面容沉静,气度雍容,给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果然很有大师风范,与他的老师马融的精致优雅相比,完全就是两种极端的风格。
“听说康成有意注释《毛诗》和《尚书》,所用皆为古文,不知你对今文有何看法?”
东汉时期用的是隶书,但隶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东汉晚期,已经开始了楷书的雏形,而且渐成风尚,当时的文人们,将古老的隶书简称古文,对于新式文字,称之为今文。
以马融为首的旧派文人,坚决维护古文,反对今文的流行,所以对于古文和今文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开明先进。
郑玄施了一礼这才答道“玄之所以用古文注释,是因为受恩师所托。
至于今文,本就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古文相比,更符合天道,词汇量也更丰富,能够准确表达意义。”
这个答案,让刘志很欣赏,也说明郑玄并不像他老师那般迂腐。
“康成注释先贤之作,若遇有争议而难以决断之处,又当如何?”
刘志的问题比较刁钻,无论怎么回答都难以让人满意。
略一思索,郑玄便轻松答道“先贤之书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说。”
意思就是说,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拿不准的就不强作结论,以免贻害后人。
博闻、阙疑,慎言其余,这就是郑玄治学的态度,也是他教育学生的态度。
此种务实的做法,深得刘志的赞同,作为一名老师,最高明的做法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理念,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接下来,二人就君臣之道,治国理念等等,交换了意见。
郑玄举止有度,礼仪完美,是个谦谦君子,但同时他也是个自傲之人。
可以说刘志在考察他的同时,他也一样在观察皇帝,要说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著书立说,但郑玄就真的清高到不愿意出仕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在汉末没有进仕途,主要还是因为世道太乱,而且几任皇帝都是昏庸无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正直无私的儒家大师,并不会为了仕途而谄媚惑上。
这几年通过种种治国之策,郑玄对皇帝刘志,也有了个大体的印象。
首先他绝对不是个昏君,不然的话也不能把大汉治理得如此富强,但他在某些方面很矛盾。
有时候独断专行,完全不理会朝臣们的意见,有时候是兼容并蓄,明智开化。
他的种种决策,郑玄并不十分赞同,但又不得不佩服,所以当老师推荐他出任太子太傅时,他还是决定先受召与皇帝见一面再说。
很显然,二人的这次会面,气氛比较愉快,第二日,刘志便宣布了正式任命书。
郑玄也没有推脱,立即就走马上任。
皇家的四位王子,最大的刘维已经十三岁了,个子都快与刘志一般高,早已是个翩翩少年。
他的容貌偏向母亲耿显,身材颀长,五官却平平,性格中庸,既不过份开朗,却算不上安静。
不过他天资聪颖,从小到大读书都比较厉害,这一点可能也随了他的母亲吧。
次子刘震的外祖家当年造反被满门抄斩,母亲苏婕妤打入冷宫,没几年便郁郁而终。
刘震后来与田觅的女儿,舞阳公主刘袖一起,一直养在郾太后的永安宫。
他比刘维小一岁,如今也是个半大少年,风度翩翩,性格比较沉默,老成持重。
读书的天赋不及兄长,资质平平。
三子刘瑾和四子刘瑜,是皇后所生的双生子,今年才六岁,年龄虽小却也聪明伶俐,很是招人喜爱。
三个女儿中,长女刘华文武双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