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一日看尽长安花(1 / 4)

要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上,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答题,考验的不仅仅是文采,更是胆量和心性。

生性胆小怯懦之人,即使学识渊博,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也很容易发挥失常。

这样的人古往今来都很多,一遇到紧要关头就血压飙升,六神无主,每每遇到大事,就会智商全失。

对这种人,可以做个学者或者普通小吏,但却不适合做个父母官。

当初陈寔之所以能得到刘志的欣赏,便与他那股从容不迫的沉着冷静有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明显感觉到有考生局促不安,满头大汗,还有的甚至拿笔的手都在颤抖……

据刘志的观察,此中表现最佳着,唯有荀氏六子荀爽,和第八子荀专。

荀爽是风轻云淡,仿若入无人之境,一派轻松自在,而荀专……看得出来,这少年心性高傲,睥睨天下,有着很强的优越感。

而且,荀专是第一个交卷的考生,翰林院掌院胡广拿起来看了看,不动声色地又呈了上去。

不得不说,荀专有笔好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论调也不落窠臼,认为应该以商养农。

控制商贸物品份额,加大粮食采购,同时蚕桑和麻、葛、绵、毛等纺织品都需要国家来大力提倡。

也就是说凡是能与农产品挂钩的商品,就强调,而那些仅仅用于奢侈装饰的物品,诸如金银珠宝、漆器玉器等等,就要限制。

这样,商贸的发展不但不会影响到农产品,还会产生促进作用,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难怪年纪轻轻就敢来京城一展身手,果然有恃才傲物的资本,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在荀专之后,陆陆续续地开始有人交卷,而荀爽则不早不晚,显然并不是个喜欢出风头的人,行事秉持中庸之道。

诸位选出来作为副主考官的大臣们,将三十多份卷纸传阅了一遍,几人不时地交头接耳,低声商量。

最终选出十份卷纸,送到了刘志的案前,这也是得到了公认的前十名,排名不分先后,等待皇帝做最后的评判。

刘志粗略地看了看名字,发现荀氏五子中有四人身在其中,唯有排行第七的荀肃例外。

便是如此也已经很惊人了,他一封封仔细看过去,这十人之所以能名列前茅,脱颖而出,还是有其道理的。

无论是拥护重农还是重商,都条理分明,论调明确。

其中荀爽的观点十分突出,他认为应该农商并举,但要依照国家局势来宏观调控。

如今国家刚刚稳定,各方面的基础都不牢固,所以本阶段应该是以农为本,而商则徐徐图之,不可冒进。

等到国家基础建设跟上来之后,便可以适当地开始加快商业推广,使得两者齐头并进,相互成全。

遇到战事或者国家的特殊时期,则应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和应对,总之他认为重农与重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看国家大势而定。

如此论调,大有后世辩证主义的思想,让刘志深有同感,在他的认知中,任何国策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

他最反感的就是那些榆木脑袋不开窍的老古板,动不动就上古之风,祖宗旧例。

几百年前的政策再好,它也只适合于那个时代,怎么可能永远适和呢。

他倒从来没把这口锅扣在孔子身上,儒家思想有其进步的一面,但却被后人工具化了。

春秋正是社会形态转换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思想大爆炸的年代,孔孟面对乱世,感叹一声人心不古很正常,却被后世之人树为了标杆,奉为圭臬。

现在大汉也处在一个逐步改革变换的年代,所以他需要的是思想先进头脑灵活的先锋派。

荀爽的性格做派就很适合,正是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