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纷争(3 / 4)

对于系统化的科学种田方法,一直都在探索之中,除了各大皇庄,许多官田也被他利用起来,当成了试验田。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渐渐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产量方法,并且培养出一批比较专业的农业生产人员。

当年发布的《农经》,曾经给大汉的农业技术革新,带来了许多希望,但现在看来,仍有许多疏漏之处。

根据这几年的经验,刘志要求有关部门,与这些专业人士一起重新修订了本书。

查漏补缺,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

在这次的重新修订版本之中,增加了水稻种植技术的比例,并首次将比较节省人力的抛秧法明文写了进去。

东汉时期水稻已经成为南方产粮区的最主要作物,但在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风潮之下,水稻甚至没有被列入传统的五谷之中。

因此刘志才在《农经》中为水稻正名,与北方的小麦大豆一起,并列为大汉最主要的基础作物之一。

只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更长远的发展起来。

除此之外棉花的种植技术,也正式写进了《农经》之中,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品种还需要得到改善,棉花的重视程度和种植规模都远远不够。

上次邓演出使西域,刘志便曾经交给他一个秘密任务,到天竺和身毒等地,寻找长绒棉的种子,并尽可能多的带回洛阳来。

邓演也不负使命,真的为他带来了许多当地的长绒棉籽,刘志已经将它种植在自己的庄园之中。

准备与之前的短绒棉一起进行杂交育种,优中选优培养出自己的优质品种来。

如今大汉各处风起云涌,竞相发展丝织业,这个行业规模稳定下来之后,再发展棉纺织业,刚好将两者完美错开了。

自从刘志改革了曲辕犁,并将风车、板桶、提水车等等后世器械提前发明出来,农业器械方面已经比之前先进了许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可惜杂交水稻和小麦等等实验,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否则直接可以改变极度落后的产量,从而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荆州和扬州关于长江防汛的浩大水利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也渐渐的初具规模。

从呈报上来的资料看,即使是两州通力合作,要想圆满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也至少还需要五六年的时间。

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弄不好要十几年才能够彻底完成。

不过,如今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依然缓解了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程度。

其实刘志还有一个想法,但一直不敢实施,那就是京杭大运河。

当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开凿了这条天才的运河,但也弄得民怨沸腾,加速了自身王朝的毁灭。

也正因为如此,唐宋时代对于京杭大运河的评价一直都不够客观公正,严重忽略了他在南北运输上所起的巨大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可以贯穿幽州、青州、徐州和扬州等地,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直接加强了南北联系。

它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将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往后历朝历代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才给予它高度的历史评价,将它与长城、坎儿井一起,并列为古代最伟大的三大工程。

可以说至今为止,京杭大运河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身为现代人,刘志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条运河,一直都盘踞在他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但是很可惜,由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