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的造船技术,已经很发达,尤其是荆扬和广州一带,出现了建造工艺复杂的楼船。
可以沿长江出海口,航行至辽东一带,而且当时星相学十分发达,依靠星星、月亮和太阳等来辨别方向,精确度很高。
东汉人对于大海潮汐的认识也相当深刻,完全出乎现代人的预料。
有经验的船长和水手,能够凭借肉眼判断海上天气和洋流方向。
认真的来说,其实东汉晚期的技术已经具备了远距离的航海要求,唯一缺乏的便是划时代的发明指南针。
海上天气多变,经常会遇到狂风暴雨或者是阴雨绵绵,如果无法辨明方向,很容易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也因此指南针的出现,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之一。
但根据现有的历史考证,虽然无法知道指南针发明的具体时间,但应该至少不早于北宋。
所以中国的远距离航海技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突飞猛进的。
在此之前,中原文明也进行了长途的航海探测,晋朝时便已经有船去往印度海一带。
可那时候的远洋航行十分危险,几乎就是拿命在赌。
所以说在东汉想顺利进行航海探测的话,就需要增加两样东西,指南针和望远镜。
中国人对磁石的发现,源远流长,当时磁山是寻找铁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且此时的磁铁名称为“慈石”,认为磁石是铁之母,铁石受到母亲慈爱之情的感召,才被它吸引过去的。
所以说,磁与铁相吸引的特性,很早就被发现了,相传始皇帝的地宫大门就是用磁石所铸,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用铁器盗墓。
西汉时期,有位方士叫栾大的,便利用磁石的特性做了两颗棋子,称之为“斗棋”。
进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通过调整极性,出现相吸或者排斥的现象,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
东汉时期,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指南针的雏形,司南。
王充在《论衡》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就是早期对司南比较清楚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要发明指南针,的确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只需要他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而望远镜这个东西,每一个现代孩子可能都拥有过一个类似的玩具,在没有玻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纯净的无色水晶制作出来。
当然,后期他也可以发展玻璃工艺,虽然他并不很清楚玻璃的制造过程,但大概的原材料还是知道的。
所以想制造出彩色半透明的玻璃,应该很容易,可若是想制造出现代这般晶莹透亮的玻璃,还需要很多工艺的支撑,例如纯碱的提炼等等。
此是后话,在基础薄弱的汉代,能够先制造出最基本的玻璃,就已经不错了。
就让工匠们慢慢去研究开发吧,一蹴而就未必就是好事情,总要让他们有个渐进的过程。
说干就干,当天刘志就召集画师,让他们照着自己的草图,画出了长筒形望远镜和普通指南针的详细图纸。
又召集相关工匠,与他们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解说,这与水泥和火药不同,不需要再进行长时间的试验和研发,只需要照做就可以了。
东汉的手工艺品,工艺已经十分高超,镂空、掏雕等高难度技术早已广泛运用在玉器上。
而水晶在此时也是玉器的一个重要分类,称之为水玉,多产于东海郡一带。
纯色系水晶在此时并不是最尊贵的,但道家方士却很推崇,认为乃玉之精英。钟天地之灵秀,食之可增加体内的灵气。
对于玉器的切割,雕琢,打磨和抛光技术,当时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
所以,琢磨两块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于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