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臣知道该如何做了(1 / 4)

“你过得也太清贫了些,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这个皇帝亏待了你呢。”

刘志出言半是调侃,半是慨叹。

另一个家无余财的臣子,是巡查御史王畅,据说家中空荡荡的,连家具都没有两件,钱都拿去帮助了家乡的贫寒学子。

而董班呢,他的俸禄却是用来改善武陵夷族的生活条件了,甚至是制糖的收入,在取得刘志同意之后,也挪用了部分投入。

武陵郡的夷族,其实就是苗族人的祖先,自称为蚩尤的后代,汉代一直统称为蛮族。

荆州地区的苗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荆楚蛮和武陵蛮,武陵蛮就是如今湘西的苗族。

自从刘志取消蛮族的贬称之后,就改为武陵夷了。

他们在东汉时期的地位十分尴尬,基本上就是二等公民,不仅在政策上被排挤,一旦开战,就会被无条件征调去打仗。

甚至是战死后,也只能拿到很少的一点抚恤金,战争结束再次成为被人瞧不起的野蛮人。

受到朝廷和头领的双重盘剥,苦不堪言。

董班担任武陵郡太守的时候,周围的大多数盗匪,都是苗族人,因为不堪忍受压迫,宁愿落草为寇了。

所以董班通过归顺的周举和高密,与武陵夷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更深入的了解到他们的疾苦。

后来他征调大军北上讨伐贼寇公孙举时,对手下士兵不分种族都爱护有加,战死者也按照统一标准发放抚恤金。

此举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新的土地政策和民族政策颁布之后,董班一直严格执行,一视同仁。

又自掏腰包在荆州偏僻乡间兴建学校,除了教授文化知识之外,还会因地制宜教导各种手工技能。

比如酿醋、打豆腐、农具制作,纺织印染、烧砖烧瓦等等。

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去考科举,而是改善生活质量。

荆楚之地向来文风鼎盛,汉民中读书的风气比较浓厚,所以大部分的新学校都在苗汉杂居地。

本是一片好心,奈何这些乡民们生活贫困,根本不肯把子女送来上学,宁愿把他们留在家中干农活,贴补家用。

董班没办法,后来想出了一个招数,就是免费一顿午餐,冲着这顿免费的午饭,这才有部分人将孩子送进了学校。

这两年,董班各种贴补学校,弄得自己一贫如洗,结果还是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最后只能通过龙麟卫向刘志求援,这才解决了根本问题,如今这些苗民已经渐渐接受了学校,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入学了。

此时见刘志调侃自己,董班也禁不住哈哈一笑,数年离别带来的生疏感顿时冲散了许多。

“只要国家富裕起来了,臣还担心自己没钱花吗?”

说着又起身郑重其事地下拜,“谢陛下对臣之家人的照顾,受之有愧啊。”

原来刘志听龙麟卫上奏,说董班在南阳的家人,也是清贫度日,其母亲年纪大了,还要亲自纺织下田,甚是辛苦。

于是专门赏赐了十万钱,一百亩良田和绸缎绢帛若干。

数量并不多,比不上当年梁冀在时的千分之一,作为皇帝,这点赏赐说起来很小气了。

但刘志考虑到董班的性格,太多了他一定会诚惶诚恐,不肯接受,所以便算计着只给了改善生活的数量。

董班接到消息,立马就明白了刘志的意思,毕竟当年一众联合推翻梁冀的功臣中,他是第一个与刘志结交的人。

两人也曾为挚友,可以说董班还是比较了解他的性格,因此这份感激也是发自内心的。

无论如何他都愧对家人,忠孝不能两全时,但刘志却为他弥补了这个遗憾。

刘志命人上了酒菜,两人边吃边聊。

“你在荆州的局面才刚刚打开,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