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投石问路(2 / 4)

是必需品,可他们却不可一日无酒。

酒税本就偏高,再收归国有,实行专营的话,那价格肯定会扶摇直上。

“武帝时匈奴为患甚剧,而诸侯王不服朝廷调度,为千秋计,盐铁酒收归国家乃权宜之举。”

有些话张俭不好宣诸于口,说得很含糊,不过众人都是心知肚明。

在刘志的认知中,汉武帝最大的功绩还不是抗击匈奴,而是皇权集中。

当时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其封国纯粹就是国中之国,大王更是集封国的军政财权于一身。

导致朝廷法度虚设,政令不通,而且财富都集中在了诸侯王手上,国库中反而空空如也。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横空出世的推恩令,惊艳了史册,也是堂堂正正阳谋的巅峰之作。

不动声色,便将各诸侯国冰消瓦解,而且在他手上,第一次有了比较完善的封建朝廷官制,设立了中朝,尚书台和刺史等等职位。

盐铁酒的专卖制度,使国库日渐充盈,也奠定了他征伐四方的底气。

“且当时的酿酒业本就不发达,如今全国各地,凡有井水处便有酿酒者,强行停止,恐会激起民愤。

因此,在下认为,可严格执行禁酒令,不许无故群饮,然后增加酒税,让民间减少酿酒。”

张俭曾经为官,后因故离职,其思想与高洵相比,明显地要成熟稳重得多。

但他的建议依旧让部分大臣露出不屑的神色,酒税本就高昂,何况民间能有几个酒坊,这不是变相从世家大族口袋里掏钱吗。

刘志的眼光环视了一圈,见陈寔不动声色,似乎没打算参与第一个策论。

其实这个题目本就个坑,无论怎么回答都不讨巧,考验的是他们在朝堂上的应变能力。

见无人再作答,刘志便越过这个话题,开启了第二个策论题目。

“大汉近年气候多变,旱涝灾害频发,而大多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担负起灌溉和饮水作用,问可有解决之道?”

又是一个贴地气的民生问题,让在座的大臣们,神色渐渐都凝重起来。

这些问题陛下与其说是在考验殿试考生,不如说是在问策满朝文武。

汉代很重视水利兴建,修建了著名的成国渠、龙首渠、白渠、六铺渠等等。

但基本上都是在西汉时期修筑的,东汉时期也进行了一些维修,直到顺帝时,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朝廷认为暂时不需要大型的水利工程,所以将兴修水利的任务下放给了地方,由各地自行负责。

直接的后果就是,几十年来,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再也没有维修过,而气候又反常,水灾频发,毁坏了很多原有的水利设施。

这一切,朝廷并非不知道,只是当今天下问题太多,朝廷权力更迭频繁,光是处理地方叛乱和边境问题,就够让人焦头烂额了。

在此情况下,吃力不讨好的水利维修事宜,根本鲜有人关注。

即使是有忧心民生的地方官上书,但因为缺乏朝中势力的支持,人微言轻,也无济于事。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全国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数都已经瘫痪了。

地方政府也不是个个都听之任之,也有心忧天下想为百姓们做点实事的,只可惜能够服劳役的人口越来越少,地方财政又负担不起,有心无力,也无可奈何。

但现在,皇帝借着这样的场合突然提起,所释放出来的讯息,很显然是在投石问路。

“陛下,在下南阳岑晊,认为朝廷应该将水利权限重新收回,集中人力物力,统一安排。”

说话的人亦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气度不凡。

“尝闻黄河泛滥,沿途百姓深受其苦,抛家弃子无处容身。

而以一县一郡之力根本难以完成这般浩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