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依然是移居国外的同时,积极的承担起了“监督人”的角色。
这在之前的犹太活动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在美国和苏联签定赫尔辛基协议后。
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宗教领袖、民族主义者和“不准离境者”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监督小组,监督协定有关人权的条款在苏联执行情况。
这个小组在西方世界被称为“赫尔辛基监督者”或“赫尔辛基守望者”,是西方语言中的英雄。
1970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成立。
很快又在乌克兰、立陶宛、格鲁吉亚及亚美尼亚成立分支机构。
据他们自己说大约有至少100多苏联公民冒着被捕入狱的危险公开加入这些监督小组。
小组定期地发表苏联国内rq状况的报告。
其中很多都提供详尽的文件和费尽心力调查到的具体细节。
这样行动是挺能“锻炼”人的,很快就有人脱颖而出。
赫尔辛基监督小组成员中有一个叫阿纳托利·库达耶夫的人,他曾经是莫斯科小组犹太人“不准离境者”的代表之一。
库达耶夫很年轻,才29岁。
但却是个国际象棋专家,爱德华曾经按着库达耶夫的对局去征求贝丝的看法。
得到的评论是,不如彼得罗相太多了,但是个很有想法也很有趣的棋手,可惜在这方面的天赋并不高。
话语有些刻薄,但考虑她对除彼得罗相外所有的棋手都看不上的脾气,应该说库达耶夫棋力还是不错的。
但之所以称他为专家,而不是高手,则是因为库达耶夫不愿意走别人的老人。
实际上这家伙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
他用心研究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这项俄国人的传统强项上去。
这让爱德华大吃一惊,要知道他当年可是靠着更深的蓝的两个棋谱让贝丝刮目相看,更深的蓝的出现已经快接近千禧年了。
眼下在七十年代初,尤其是俄国人,他们还在用庞大的电子管计算机呢!
竟然已经有人这种方面的想法和实践,着实令人诧异。
年轻的库达耶夫出生贫苦,他学习刻苦富有钻研精神,在各级学校都一路高歌猛进。
高中时因为成绩卓着获得过金质奖章,按照这个路径发展下去,他在科学或象棋上前途都不可估量。
然而变故发生在他17岁时,他最好的一个朋友发现他是犹太人,于是狠狠的揍了他一顿,大声对他叫骂“犹大,犹大”这件事对库达耶夫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激发起他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趣和对以色列的关心。
之后他放弃了阿纳托利这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名,而为自己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犹太名字“纳坦”。
然后经常在阿希波夫街的犹太教堂(外面)留连忘返。
在那里他认识了娜塔丽亚·斯泰格利茨,也想移民去以色列,她后来改名叫维塔。
1972年库达耶夫申请移居以色列,但遭到苏联当局的拒绝。
库达耶夫决定,与其参加日渐增长的“不准出境者”的队伍,用漫长的等待换来无穷无尽的失望。
倒不如在苏联这个制度下兵行险着然让自己成为一个政治上的刺头,以自己不停的闹事,来换取当局的妥协。
应该说这小伙子很机灵,并且看透了苏联政治的关键处官僚阶层不怕出事,而是怕事情出在自己辖区。
库达耶夫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一旦确定后计划后,他就开始频繁的加入各种政治抗议活动当中。
而且这家伙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一边闹,一边却在找关系去联系负责审批出境护照部门的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