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斯坦福的进修学者(3 / 4)

胜诉才是正义 空梵踱 226 字 2021-10-14

人烟稀少……主体建筑坐落在苍翠的山间,俯瞰静谧的拉古尼塔斯湖。

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通常也被称为斯坦福的智囊,除了专用的图书馆教室等设施外,还建有大量的山间小别墅,每一位前来讲学的专家都可以分到一间。

环境简直可以用奢华来形容,独门独户的小院,关起门来成一统,还配有专门的秘书和研究助理以及保姆,窗外就是苍翠欲滴的山景,愿意多走走,就可以到海边,最妙的是,这里人极少,极其幽静。

并且为了鼓励学者们在这里能够享受安静,所有的办公室都不装电话,斯坦福设立这样一个机构的核心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有机会脱离纷扰的外部世界,平心静气的坐下来研究学问。

这里面的开销自然是巨大的,可斯坦福作为著名私立大学,从来就没有为钱发愁过。

斯坦福校方也有自己的野心,美国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和政府关系非常密切,政府官员经常要向学界咨询各种专业问题。

换而言之,大学其实就是政府的智囊之一。

政府行事要讲究师出有名,于是大学的研究机构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成果就有了去向。

实际上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具备太多的用途,但在关键性时候能成为类似货架商品拉出来就能用。

而政府则可以以这些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来为自己的行动证据,尤其是学术成果是很久以前就已经确立的,并非政府花钱“买报告。”

举个简单的例子,爱德华前世,米国政府在华夏的边疆问题上不停的搞事。

其理论依据之一,便是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欧立德的“新清史”以及相对应的内亚史观。

关于清王朝的定义,在中方的传统史观和主流史观中都认为其实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属于中原的正统王朝这么说一方面确实是史实如此,另一方面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对那些中外争议领土大喇喇的说一声“自古以来”……

欧立德本人是个单纯的学者,但西方学界有个问题,就是人人都想创造自己的框架和范式,这点和中国传统学者述而不著的谦逊完全背道而驰。

新清史的核心观点是清只是征服者,并未融入中原文化,而且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作为满人母体的“内部亚洲”世界,北到北冰洋,南到今日中蒙边界,西起中亚,东至太平洋,这个内亚大陆的存在使得清始终与汉保持着足够的间隔。

对于这个学术观点,爱德华摊手毕竟话要让别人说。

可是当某国政府需要对中方的领土问题说三道四时,新清史就成了一个“证据”那横寰大陆的内亚地区根本不是中方的传统势力范围,所以……

对此中方当然坚决予以驳斥。

但在这场论战中方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碍于经济等众多原因,中方国内连《清史》都没完成定稿,更遑论弄出个针锋相对的学说来,于是只能有司亲自下场,对着新清史史观一顿吼,试图直接批倒批臭。

但效果甚微。

因为,米国的路线是政府“引用”“学术”,而中方是政府直接针对“学术”,一上手就落了下风。

好在,中方吃亏吃多了也长记性,借着经济发展的风,也开始走类似的学术研究前置路线……

所以,看起来斯坦福好像花了很大代价,但实际算算并不亏。

首先,这些土地原本就是私有的,不能卖也不能建立营业性机构,只能用于学术相关建筑。

然后就是修点楼添加硬件,这些都是小钱。

至于学者的日常开销,当然是斯坦福报销,但这又能有多少?

而一旦其中的成果被政府看中,形成书面报告,政府会动用公孥来购买,动辄几万几十万,每年只要做成一两笔买卖就能大赚。

再说,政府会向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