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其中的难处。
金州军如此大规模的封官自然让吏部有些牙疼,好在这些官都是在金州军自己内部流动,不会冲击到朝廷现有的统治体系,而且多是不入流的九品官,所以吏部咬着牙也就认了。最主要的是金州军不用朝廷负担这些官员的俸禄,所以再怎么多也无所谓了。
一段时间之内,金州军的官员身份在京师里就是个笑话,那些进士老爷们带着优越感鄙视着金州军那群沐猴而冠的官员们,还经常拿此事来开玩笑,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尊贵。
但是同样的事情在京城里的那些小吏们看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小吏们是京师各级衙门的基石,大量的具体公务都是他们来处理的。但是因为没有正式的出身,他们一辈子也捞不到一个从吏到官的机会,掌控衙门的始终是那些高高在上进士老爷们。
前段时间金州军向朝廷要求人力支援,点名了要朝廷委派吏员过去,只是京师的这些吏员们并不积极。
这些小吏们在京师那都是好几代的坐地虎了,除了地位不显,实际的好处并不少。相比起那些流水般变换的官老爷,他们才算得上是衙门里的常青树。甚至很多时候,那些官老爷们想要衙门正常运转,还要时不时的笼络他们一下,否则这些官油子有的是办法让衙门陷入瘫痪。
有了这么多的隐形好处在,这些吏员们自然就不想去金州了。毕竟在他们的眼里,京师是大明首善之地,天子居所,其他地方怎么比得了,何况是聊不拉屎的辽南。
所以哪怕朝廷说得天花乱坠,许诺了不少的好处,依然很少有人响应去辽南的号召。
但是金州军为治下官员请封的事情引起了京师吏员这个群体的注意。这可是实实在在登记在册的朝廷官员,身份地位与吏员已经有了天差地别。而且金州军里升官不看出身和文凭,只看能力,这就让一些自觉被埋没的吏员们动起了心思。
是继续在京师里浑浑噩噩的过一生,还是去金州军寻找新的机会,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心里有了想法,自然就对金州军的事情愈发关心起来,这些人不断的从多方打听金州军的真实情况,好为自己的判断做依据。
好在这几年金州军细细耕耘还是非常有成效的,凡是与金州军接触比较多的人对金州军的印象都不错,在对外宣传上为金州军加分不少。
终于,有一批不甘寂寞的吏员向朝廷递交了前往金州军的申请,对于这批人,朝廷也是非常重视的。
朝廷向金州军派遣人员不是真心的想为金州军的发展添砖加瓦,而是希望通过自己人慢慢的控制住金州军,将其收为己用。所以如何保证这些派遣人员对朝廷的忠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朝廷现在能够用的手段不多,无非是加官和承诺照顾家人,其他的也拿不出来,毕竟朝廷现在也缺钱。
这些确定要去金州军的官员全都升为了梦寐以求的九品官,而他们的原来的位置也由他们的家族子弟顶替,可以说都是比较实惠的好处。既施了恩,又变相的用家人做了人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好处还这么实在,终于有不少的吏员开始跟进,朝廷也凑出了第一批人员开始发往金州军,实行期待已久的渗透计划。
当然这些朝廷大事张光瑶一点都不关心,她只是单纯的来看个热闹。见那些女子正在应聘,便好奇的走过去瞧个究竟。
只见这个应聘的妇人年纪已经不小了,看样貌应该有三十多岁了,身上的衣服布料虽然昂贵,但是比较破旧,款式也很老气,看样子属于那种破落的大户人家。
负责面试女子的是一名金州军的女官,年纪不大,但是自信满满,英气十足。
女官先是客气的请这位妇人在书案前坐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