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
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因山东、河间饥民在京众多,五城施粥不能遍及。康熙帝便命八旗大臣各按旗分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另命汉大臣、内务府也各分三处在城中赈济。
故而京城内,人能所至之处,皆是人满为患。
出了紫禁城,若琉便下马车一路小跑。
迎面而来的,是细细春风。
她一会儿在某一个小摊上拿起首饰随意看看,一会儿又转去另一个摊子看看新做好的绢扇,扇面之上绣着精美的花草等模样,有的会绣上表达美好愿望的当下流行的诗词,如“一生一世一双人”。
扇面还会涂上香料,轻摇执扇时,便有淡淡清香扑鼻,惹人开怀。
这一刻的她,仿佛是第一次见识到京城的繁华。
她走过一个个小摊,明明因为太过激动嘴里微微有些喘气的征兆,可是丝毫不愿停下。
京城中亦如往常一般,大街小巷,皆是各种各样卖主的吆喝声,还有戏台之上的锣鼓喧天。
可就在这时,若琉听见别样的声音,“哐当”、“哐当”,是两声铜锣声,声音雄浑,瞬间穿过重重的鼎沸人声,格外刺耳。
彼时听得有官差高喊“不要急,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若琉这才发现,前方不远处已是人山人海,所有路口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街上的声音,突然震耳欲聋。
胤禟一路跟在若琉身后,缓缓而来,随着她的视线停在原地,找人打听了才知前方正是一处施粥点。
人群之中,多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饥民,却也有少数衣着朴素、面上干净的青年,手里还拿着比他人大上两倍的陶碗。
若琉不悦地蹙眉,轻哼一声,嘴里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着“偷鸡不成偏要蚀把米。”
胤禟侧头默默不语,倒映在他眼中的她,是从未有过的陌生感。
“爷,我们去看看,可好?”再回神时,她已如最初认识时那般。
胤禟远眺了一眼施粥点,那里有何热闹可凑?不禁用食指擦了擦鼻前,可最后还是微微颔首,鬼使神差地跟在她身后。
“大人,这里的粥怕是不够了。”说话的,正是方才敲着铜锣高喊的人,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却又不懂得控制音量,嘈杂之中被人听见。
“那能如何?朝廷给各处都是一样的,分完就算了。”为首的官员明显有了些许不耐烦。
一时之间,原本勉强算是乱中有序的人群,宛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拥挤上前争先恐后地将自己手中的陶碗递上前,惹得为他们打粥人手足无措。
突然,一名蓝衣女子推开重重人群,面上毫无任何表情,却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着,眼睛里泛着光芒,却有一种历经沧桑的对人世的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