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81 火星(四)(2 / 4)

苏晚霞在中层部分解读上却足足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有了一个相对完整,可以被人类思维直观认知的概念体系。

用通俗的概念形容就是,“不同智慧与现实存在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认知壁垒,而这种认知上的壁垒都是以信仰作为轴心存在的,且几乎是不可逆的,无法被打破和解除的。”

苏晚霞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引用了很多当代现实哲学思辨理论,主要围绕的就是人文主义社会日暮西山的当代社会,数据主义的日渐繁盛正在尝试彻底剥离个体的自主和自我思辨能力,也就意味着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统一状态。

不过人类文明从诞生至今,不同信仰的建立并非全无益处。甚至可以说,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恰好是思想迸发的时代。当代人类文明的数据主义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的思想自由主义的,它更加的现实,是屈从于现实的理性思辨主义。

乍一听很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具体而通俗的形容就是,百家争鸣的前提是思想处在一个物质文明繁盛的时代。如果换作战时,任何思想、理论都应当服务于战争,屈从于战争。而当代的数据主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服务于生存之战的特殊思想意识形态。

苏晚霞在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一直尝试着先否定再肯定,但他慢慢的发现这些中层文献记录中的内容真的抓住了文明进步的精髓。

“认知壁垒”和“信仰不可破”两个轴心概念深深烙印在了苏晚霞的内心深处。

至于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下层层次机翻概念为“朴实无华的道义法则是约束行为个体的基本,无可替代”。在这一部分的理解上,苏晚霞也用了很久,但一直不得门道。最后还是褚晓明给出了一个相对更容易让人接受的理解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

那就是思想阶梯化,层次化与牢固化之间的必然展现。

简单来说……

就是“俗世尚且容你逍遥,你却嫌弃这世俗的粗糙,那不是清高,那是混蛋。”

不过这一理论虽然得到了沈一诺、冼芊嬅两人的支持,可苏晚霞依然认为这种理解还是过于的浅显了,甚至落入了中层层次的“认知壁垒”中。

我们尝试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要使用方法、体系的知识和现实的常识三个层面的力量。就好比我们拿到一个从没有使用过的工具,在接触它的过程中,我们会借助于体系的知识分辨它的颜色、形状、性状、重量等等,然后给出一个大概的概念。

接着,我们会常识摇晃、按动一些可以活动的“开关”来尝试使用它。而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这个工具或锋利、或高温、或明显具有腐蚀性的特性,我们要凭借尝试避免使自身受到伤害。

而这一系列的思考都是智慧体系化之后的成果,并且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真的按照计算机的路径操作模式进行,而是多线程甚至超线程的同步运作。

当然,这就扯远了。

言归正传。

苏晚霞在意识到自身认知落入“认知壁垒”中后,便开始重新审视“朴实无华”和“道义法则”这两个机翻词汇。

基地的中央衍算核心是基于第三代司南架构的“触返式”衍算架构,这一架构的最大优势就是跳过了基准数据代码的121212指令思维,直接将不同情报样本进行对撞并提取反馈来分析计算数据。

动画化的理解的话,就像是你输入指令代码1+2,第三代司南架构会直接向超级衍算核心的点阵上丢下一堆球,这些球会只有接触到与指令有关的数据的时候才会开始反馈,并给出关联性的答案“3”。

这种架构一开始被很多人吐槽是活字印刷术的数序翻版,根本称不上创新,更别提超越第二代司南结构的“超算粒子共振”了。

的确,在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