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章、董卓入雒(2 / 3)

人。

就连许多名满天下的名士、出身望族的智谋之士,如南阳何颙、南阳逄纪、颍川荀攸和荥阳郑泰等二十余人,都接受了何进的征辟。

羽翼丰满,自然就要铲除异己。

另一支外戚,先帝刘宏的母族就遭到了清算。

夏五月,骠骑将军董重被下狱问罪,旋即则死;夏六月,孝仁皇后董氏(灵帝之母),被动崩。

而此时恰好是,送葬先帝刘宏于文陵。

完美演绎了人死如灯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人走茶凉。

恩,刘宏谥号为灵。

灵者,任本性,不见贤思齐;不能以治损乱也。

微含贬意,却不是恶谥,算是不偏不倚。

的确,先帝刘宏留下来的局面,正是“乱而不损”。

如今的大汉朝,胆敢称王称帝的叛逆都被灭了,虽然各州郡依旧有叛贼割据一方,但也成不了气候,威胁不了汉室的传承。

如果权柄尽握的何进,能够多听良言,说不定就能把“乱”给平了。

但他太过于优柔寡断了。

他明明知道,天下人对先帝纵容宦官不法之举深恶痛绝,也知道士人与宦官势不两立,但却对诛杀宦官犹豫不决。

袁绍代表天下士人发声,屡次劝他诛杀宦官,以此来收天下之心,还大汉朗朗乾坤。但他却因为何太后以及其他家人的意见,空有大权在手,却久久不能成事。

比如在蹇硕被诛杀的时候,袁绍就建议他顺势将所有宦官给杀了。

何进却不敢擅专,竟然跑去请示何太后此计可行否。

孰不知,宦官们早就重金喂饱了何苗以及舞阳君,让他们跑去给何太后灌了许多迷魂汤。

结果自然是被阻止。

袁绍无奈之下,又为之画策,建议招驻守四方猛将,让他们都引兵向京城,以外力来威胁何太后就范。

此举是个昏招。

大将军府主簿陈琳,就曾谏谏阻。

说什么区区宦官,只需要一部兵马就可以直接悉数诛杀殆尽,何必诏各地将率进京都?而且领兵者多为桀骜不逊之徒,将这些人招来了京都雒阳,反而是取祸之道!

说白了,就是隐晦的指出何进的出身太低,是仗着裙带关系升迁为大将军,根本没有让各地驻军臣服的威望,压制不住。

但何进不听良言。

又或者说,出身四世三公门第的袁绍和陈琳对比起来,何进更愿意选择听从袁绍的意见。

因此,前将军董卓、泰山郡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都被招率兵入雒阳,并且让武猛都尉丁原烧毁了孟津造势,来证明天下都要诛杀宦官的决心。

然而何太后,还是没有松口。

想想也对。

何太后自身又不是才智卓越之辈,又久居深宫内,怎么能知道天下之大呢?

以妹为贵的何进,再一次屈服在何太后的不允下。

也让那些依附他权势的士人们,对他生出了“不足为谋”的心思。

袁绍的态度也转变了。

直接扔出了,当年窦武和陈蕃谋事不密反而被诛杀的事迹。

让何进心生惧意,因而表奏袁绍为司隶校尉,持节专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让他们来擅专诛杀宦官之事。

权柄在手,袁绍的动作很利索。

当即就让人监视宦官,收集他们的不法之事,又招董卓加速进军雒阳,威胁何太后说要进军平乐观。

效果很明显。

临朝的何太后终于松了口。

罢免了一些中常侍和所有小黄门,让他们归还故里,只留如赵胜等和何氏亲近的人在宫中。

但在临门一脚的时候,何进却退缩了。

或许是宦官们在这段时日里,人人给何家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