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评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比较PUSH,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的课题组,九成以上的氛围都是偏向PUSH的,就如同现在国内的盛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靠着当下一代人高强度996支撑起来的。
另一方面,于冰也比较“小气”,他们实验室的耗材,比如一次性手套会被要求重复利用一周,而且每个月给学生发的钱也不多,就是属于那种博士生不发钱,硕士生只发六百块的组。
当许秋还是科研小白的时候,他曾经比较困惑:怎么导师会不给学生发钱呢?怎么一个月就给学生发几百块?是不是导师把钱偷偷吃了?
后来随着对科研圈的深入了解,许秋知道确实存在部分导师吃钱的现象,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更加普遍的原因,还是导师手上没经费。
魏兴思课题组,也就是他青千刚回国拿到了顶格的差不多300W的启动经费,比较有钱,组里之前的花费也一直都比较大手大脚,现在四五年过去,这批经费基本上快用完了。
如果新的杰青基金或者重点项目申请不到的话,也将会面临待遇缩水,材料不能随便买的境况。
包括前不久魏兴思还刚刚把发文章的奖励下调了,这就是组里经费不足的缘故。
科研圈里,只要不是头部课题组,也就是那种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随便申请的课题组,大多数课题组都是缺钱的。
四年能有八十万经费都很不错了。
而300W的重点项目,一方面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谁都能申请到的,一般就两个名额左右,还要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起竞争。
竞争者里面不乏“长江”、“杰青”,甚至还有院士。
比如这次有机光伏非富勒烯相关的重点项目,竞争压力就非常大,魏兴思也是怕自己不够分量,才喊上了龚远江一起,力图一起瓜分300W。
至于上千万经费的重大项目,普通的研究者就不用想了,不可能拿到的。
其实,不仅是学生待遇低,普通的青椒学者待遇同样不高。
如果工作在魔都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的青椒学者基本上努力一辈子都不一定能买的上房。
就算学校有分配的房子,多半也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不能随意买卖的交易限制,产权不属于自己,或者类似“人走房收”的政策等等。
或许待遇问题,也是国内科研圈很难出诺奖级别的成果,留不住高端科研人才的原因之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科研属于最高第五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房子这类财产相关的需求,属于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
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就去追逐第五层级的需求,在动力上显然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说“搞科研和有钱的家庭更匹配”的原因。
既然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么如果国家去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以期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能否有所改善呢?
许秋估摸着同样也是难以实现的。
国内很多制度或者路线选择上,其实都是“以史为鉴”的。
比如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禁毒力度,就是因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这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有些类似于历史上宋朝的“高薪养廉”。
当时宋朝推行这项制度,结果最后通通变为了“高薪养腐”,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