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件数据,效率最高值521,体系是ce10:bi5,器件当然是韩嘉莹做的。
bi就是di二聚体的名称,后面再加上代表其侧链碳原子数的数字,或是桥单元的名称,比如bi5、bi2t之类的。
许秋用模拟实验室ii,消耗12小时,1200积分,基于四种di二聚体受体,初步遍历了一遍现有的给体库,效率最高值是586。
然后,收获了两个初步的实验结论
第一,桥接型的di二聚体比扭转型的光电性能差,当然这只是个初步结论,因为变量还有很多,也可能和中间桥单元的选择有关。
第二,在di分子二聚后,对侧链碳原子的数量要求多于简单di分子,许秋推测是因为单个分子的尺度变大了,所以需要更多的侧链才能保证原有的溶解度。
总得来说,di体系的地基已经打实。
而有机三人组名义上的老大,陈婉清则一直留在张疆实验室,甚至周六都跑过去加了一天班。
历时两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拿到了她合成出来的第一批ada小分子,并被她命名为c1。
虽然许秋和韩嘉莹都吐槽了这个命名,但学姐并没有要改的意思,看来是打算放飞自我了。
然后,许秋在周日偷偷用模拟实验室ii帮她实验了一下——基于当前给体库,耗时5小时,初步遍历得到的最高效率只有067。
e……
也不知道学姐得到这个结果会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