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忍不住心中一惊。
但旋即却又陷入沉思之中,似乎是在考虑着此种可能。
骤闻此言,却是连高居正中的天启圣皇都不由心中一跳
“哦出将入相么”
况且右相董懿年老体衰,又从未领兵打仗,那么目下国中,唯一符合出将入相之人,也就仅有大元帅敖湃一人了啊
如此之言,自是惊的殿中众臣无不瞠目,却是事先并未在心中有过此等揣测。
可如今却有人大胆提议,干脆恢复古制,将国相之位与国帅之位合二为一
故而,三大王朝普遍又将文武一分为二,让两者互相掣肘,维持均衡。
但是在天下局势渐渐趋于稳定之后,出将入相之人却难免有些功高震主,颇受猜忌。
盖因十国争霸时期,国家存亡危难常在一线之间,由国相统筹文武能更好的减少内斗,一致对外。
如此文武合二为一之举,在十国争霸时期大为风行。
如此一来,国相之位却是更显权责重大,既掌朝政又统兵马,堪称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须知出将入相为何意,自是由国相兼任国帅之职,统筹文武,治国与刀兵并进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无不怔神,却是尽皆心中一惊
“你既言上古之制,何以避重就轻,只言左右更替,不言出将入相耶”
正在此时,又见武官行列中率先步出一人,当众讥讽而道。
“呵,此言大谬矣”
由右相替任左相,自然也就是最为稳妥,也是最为顺理成章之事。
盖因右相之职,实为左相之副,所司之职,本就为国相分内之事。
但无论殿内众人赞同与否,自古右相替任左相,实乃正统之为。
此言一出,文官一列多有颔首赞同,然武官一列却是大多嗤笑而否。
“自上古及今,凡相位更迭,无不由右相而替任左相也故而,臣以为此事何须再议,自当由右相董大人,顺理成章接替左相之位才是”
正在此时,只见文官队列中当先步出一人,却是手执笏板,抢先而道。
“启禀陛下,臣私以为国相之位,事关重大万不可轻而戏之”
故而,天启圣皇在万般无奈之下,便召集内阁元老,朝中重臣相聚于皇极殿中,想要就此事听听众位国中大臣的意见。
然而挑来选去,反而彻底没了主意,在那些候选名单之中,似乎都行又似乎都不甚满意。
他近日以来,一直在慎重思量此事,究竟由何人替任国相之位更为稳妥
只因国相兼内阁首辅之位,实在是太过重要
天启圣皇轻笑着望向殿内,虽面露笑意,但眉宇之间的愁意却是如何也遮掩不住。
“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举荐啊”
因而在场之人,无不屏气凝神,纷纷等待着最终之相位归属
就算是放眼九州三国来说,大骊国相之更迭,对于天下格局都将有着至关重要的莫大冲击
不仅对于大骊国中来说,国相替任都堪称震荡朝野
大骊国相之位,其重自无多言。
国相二字一出,殿中重臣尽皆神情一凛,心知改变大骊王朝今后十年命运之重大转折,就将在此时此时正式发生
“众位爱卿,今日寡人召集诸位来此,是想商议国相继任一事”
武官之首自不用说,非国帅敖湃莫属
其中,文官之首本应为国相兼内阁首辅韩彧,如今在韩老国相去世之后,自然而然由右相董懿列在首位。
群臣尽皆谢恩过后,纷纷起身而立,按文武左右分列两侧,静候陛下御旨。
“臣等谢主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