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下南洋(上)(2 / 2)

所以在海岸线的附近搭上了许多炮台。

野战炮造不出来,海防炮对于军械局还是没问题的。

兰芳国的海防炮口径一个赛一个的大,一炮打上去,真没几条船只能够扛得住。

既然张杰绪愿意对兰芳国进行帮助,那自己也不好大兵进驻他的地盘。

罗兰芳决定尽量把采购补给之事交给张杰绪政权,就地从纳土纳群岛收购。

只要自己给足好处,也不会让他吃亏,想必他也是很乐意的。

再尽可能的把国内能够进行海洋航行的船只都凑在一起,组一支移民商队。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过下南洋的移民运动了,只不过像这样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南洋是明清民时期称呼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一是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属西洋了;

二是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三是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南洋的地理概念则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

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可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早在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元灭南宋,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至明末清初之时,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哪怕是到了现代,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

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